抗日战斗回顾:江苏句容战斗的血与火
战斗时间:1938年8月12日至13日
战斗地点:江苏省句容县城
战斗方式:丘陵城镇攻坚战
战斗规模:团级战斗
我军部队: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
日军部队:岩松义雄指挥的日军第15师团一部
我军指挥员:新四军第1支队司令员陈毅、参谋长胡发坚、第2团团长张正坤、副团长刘培善、参谋长王必成、政治处主任肖国生、第1营营长段焕竞、第2营营长张銍秀、第3营营长朱长清
战斗部署:进攻句容,决战起航
为了配合国民党第79军对苏南丹阳、武进地区的进攻,新四军第1支队决定在1938年8月上中旬发起对江苏省句容县城的袭击。句容地势险要,四周被低山丘陵环绕,北部是险峻的宁镇山脉,南面是茅山丘陵,东临长江,西与溧水相通。句容城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南京至镇江的交通要道贯穿其中,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战斗于8月12日夜展开,2团的主力抵达距句容县城约4公里的吉里村。根据部署,2营负责向东昌街及镇江方向警戒,并摧毁道路与桥梁;3营则进攻句容城北门附近的飞机场,并对汤山、东昌街方向实施警戒;支队特务连协同地方武装在天王寺至句容间的五港、双庙、张庙一带阻敌,破坏公路,掩护主力进攻。1营则作为攻城主力,承担起直接攻占句容城的重任。
战斗经过:夜袭城池,巷战激烈
8月12日夜晚10时,新四军第2团的1营尖兵排首先悄悄逼近句容城东南角的城墙。在夜色的掩护下,他们迅速利用云梯攀爬城墙,进入敌占区。由于日伪军警戒松懈,城墙上并未设立哨兵,1营成功突破了东南角防线。紧随其后,主攻连通过搭建的8支长梯迅速攻占了东门与南门,防守的伪军在震惊中四散逃窜。
与此同时,3营对句容北门外的飞机场展开袭击,消灭了部分日军,迫使其残余部队溃退向南京方向。3营随后驻守在北门,以确保敌人无法从这一方向增援。经过一段时间的巷战,新四军成功占领了商会及伪自治会。日军一部分固守在一座楼房内进行顽抗,新四军则展开纵火攻势,楼房被烧毁,日军与汉奸们在火海中死伤无数。
随着战斗深入,新四军的攻势不断推进,他们转而进攻伪县政府和天主教堂。尽管敌人顽强抵抗,但新四军凭借强大的火力封锁了正面敌军,并通过侧翼纵火进一步摧毁敌人阵地。最终,城外的飞机场也在猛烈的火攻中化为废墟。
在顺利攻占句容城后,新四军解救了被日军关押的100多名群众。战斗一直持续到13日上午9时,攻城部队在成功完成任务后主动撤离。
歼敌情况:战果辉煌,敌人惨败
此次战斗中,新四军消灭了40余名日军和50余名伪军。战利品包括烧毁汽车1辆,缴获步枪2支、手榴弹2箱、子弹5000余发以及其他军用物资。这一战果不仅极大打击了敌军的士气,也为新四军在敌占区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战斗经典意义:一次历史性突破
这场战斗是新四军进入苏南后,首次在日军重兵集结的地区发起的进攻战,也是新四军首次攻占由日军占领的县城。作为一次团级规模的攻坚战,句容战役不仅破坏了敌人占据的京杭国道交通枢纽,还通过精准的战术与机动灵活的攻城方式,成功突破了日军的防线,为后续战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次战斗的胜利,向敌人展示了新四军的强大战斗力,击败了日伪军上百人。特别是在敌占区的作战经验积累,使得新四军能够更加自信地开展后续战斗。这一战役在延安《新华日报》上进行了广泛报道,并成为新四军在抗战初期的重要战例之一。
参战指挥员及部队:英雄辈出的将领
在此次战斗中,新四军的众多开国将领均参与其中,指挥得当、作战勇敢,为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1支队指挥官:
- 陈毅(后为元帅)
- 钟期光(后为上将)
- 吴肃(后为少将)
- 廖昌金(后为少将)
第2团指挥官:
- 刘培善(后为中将)
- 王必成(后为中将)
- 张震东(后为少将)
- 段焕竞(后为少将)
- 张强生(后为少将)
- 卢文新(后为少将)
- 张銍秀(后为少将)
- 罗维道(后为少将)
- 罗斌(后为少将)
- 童炎生(后为少将)
- 曾昭墟(后为少将)
这些将领及其部队的英勇表现,不仅在当时为抗战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新四军的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