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6年元旦的北京,寒风凛冽,街头的空气刺骨刺人。但就在景山脚下的一座四合院里,屋内却弥漫着温暖的气氛。叶剑英元帅亲自为桌上的菜肴添菜斟酒,陈赓大将正与朋友们畅谈,围坐在桌旁的还有刚刚归国两个月的钱学森。众人围绕着一些话题讨论,气氛轻松而愉悦。
然而,随着话题转到导弹研发,三位男士的谈话突然严肃起来,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叶剑英放下了手中的筷子,起身将军大衣披上,陈赓也紧跟其后,两人一同走向零下15度的寒夜,钱学森也被迅速带上了这场紧急的行动。
在中南海的舞厅中,悠扬的乐曲仍然回荡,但叶帅却一把抓住了周恩来的手臂,低声说道:“总理,咱们中国要有自己的导弹!”这场改变中国命运的秘密谈话,便在这个平凡的午餐后悄然展开。几天后,这个讨论将催生出东风一号,一颗震动世界的火种。
将帅三问:一顿饭点燃大国重器
1955年10月,钱学森终于突破美国的封锁,回到了祖国。中科院决定安排他赴东北考察工业情况,而就在此行中,陈赓大将特意飞往哈尔滨。在军工学院的食堂里,陈赓激动地问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中国能不能研发导弹?”这句话让钱学森不禁一拍桌子,立刻反问:“外国人能做的,我们凭什么不能做?”这番话彻夜萦绕在陈赓心头,让他久久不能入睡。
元旦前的夜晚,陈赓急忙赶到叶剑英家中,语气中充满了紧迫:“叶帅,这位‘导弹财神’得见见!”正值元旦的午宴尚在进行,叶剑英突然站起身来,淡然地说道:“请钱先生负责导弹事业!”而陈赓则更为果断:“此刻就去见总理!”于是,三人顶着严寒风雪,匆忙赶往中南海。
在那座热闹的舞厅里,周恩来正在与人交谈,被突如其来的叶剑英一拉,带到休息室。当听完汇报后,周恩来毫不犹豫地拍板:“学森同志,立即动手写计划书!”钱学森后来回忆起那一刻,至今还记得总理紧紧握住自己手的感觉,那温暖的手心令他深刻铭记。
红楼惊雷:东风之名的真正渊源
七天后,钱学森提交了一份代号为“国防航空工业”的绝密方案。大家在讨论导弹名称时,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浪漫误解,很多人说“东风”取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东风夜放花千树”。但直到航天档案馆解密,真相才揭晓——1957年11月,在莫斯科会见留学生时,毛泽东曾高声宣告:“《红楼梦》里有言,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而今日世界,东风必压西风!”
这一句话被钱学森记录在了项目备忘录中。1960年,当中国成功仿制了苏联的P-2导弹时,聂荣臻元帅亲自为其命名:“就叫东风一号!要让世界见证东风压倒西风!”在酒泉基地,当首枚国产导弹竖立在发射架上时,基地总控室的墙上还挂着《红楼梦》的木刻插画,铭刻着这段历史的深意。
坠毁坑前的誓言:凤凰涅槃的东风二号
1962年3月21日,酒泉基地上空风沙漫天。在这片荒凉的戈壁滩上,东风二号导弹点火升空,但却在短短21秒后发生了剧烈的爆炸,坠落地面。总设计师林津急忙冲向那个深深的爆炸坑,泪流满面:“把我埋在这里吧!”钱学森带领数十名科研人员,在戈壁滩上搜寻了整整三天三夜,最终找到了关键的发动机残片。令人惊骇的是,碎片中竟然夹杂着扳手和棉纱头。
在事故分析会上,钱学森将这些杂物小心地封进了玻璃柜中,并声色俱厉地说道:“这是插在国防事业心口的刀!”他立下铁规:“把问题消灭在地面,决不能让导弹带病上天。”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团队完成了105次发动机试车,终于在1964年6月29日,经过无数次的改进后,新东风二号成功发射,突破了苍穹。聂荣臻在电报中写道:“凤凰浴火,其羽更丰!”
罗布泊的惊雷:两弹结合的生死七秒
1966年深秋,罗布泊的戈壁滩上,演绎着世界军事史上最为危险的实验:核导弹实弹发射。当东风-2A导弹装载核弹头竖立时,绝大多数的人员都撤离到了200公里外,只有钱学森和聂荣臻留在了前沿观察所。发射前的七秒钟,操作员李福泽突发异常,按下了暂停键,监控室一片死寂。
在那一刻,钱学森的声音通过话筒传来:“相信科学,继续发射!”导弹在震天的轰鸣声中飞向远方,800公里外的靶区瞬间被命中。当罗布泊的天际升起蘑菇云时,聂荣臻紧紧握住钱学森的手,二人背部的军装已被冷汗湿透。美国中央情报局的解密档案确认,中国在这次实验中的成功,竟比预期提前了整整五年。
这些历史瞬间,正是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的关键时刻,也是无数前行者用鲜血与汗水书写的传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