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时序入秋,秋,含有多义,既是自然之秋,也是人生成熟之秋,让我们从都市生活中的点滴发现美、感受美。今起请看一组《都市秋景》——
九月初还高温着,但莫名觉得天暗得早了,傍晚六点多窗外已渐淡墨,无意中听到细锐均匀持续的叫蝈蝈声,大地的事物早就感知。每天观察的那株柿子树全不计较橙色预警,已枝头压柿,只不过色尚明黄,不那么橘红罢了。很快楼下的桂花就会环屋香漫。
可能梧桐区的夜色还是通明着热辣着,同城的市郊虽不远处也车流不息,可到底白露已至,分明听到窗外暗影间啾啾啾啾,不止叫蝈蝈,各种虫鸣又悄悄又朗朗地此起彼伏。
就很想画一幅柿子秋虫图了,不寓意事事如意,就想表达单纯的清秋之喜。
天高云淡是可以形容这个季节的本埠上空的,不管秋雨不免淅沥不免清冷,好看的云到底还是很多。玻璃幕墙的反光不像夏天那么耀眼了,老建筑的红砖在秋阳里慈祥温润,老公房的屋顶于夕阳下也颇为温暖,老破小和高大上都给人一处安栖的家。
应季的口福是最直接的,本地那种外皮茶褐内里脆嫩多汁的秋梨已经上市了,本地茭白也有了。茭白嫩,油焖红烧、茭白炒蛋、茭白肉丝,均清鲜。当然还有扁豆。少时撕拉一下拉掉扁豆筋的感觉还有肌肉记忆。紫红扁豆红烧焖煮颇有肉感。红菱芋艿毛豆藕都跟上来了,栗子也不拉下。红菱嫩的可生吃,老一点的煮了粉糯糯的。如今是不敢生吃了,怕什么寄生虫之类,彼时年少真是胆子大。芋艿毛豆自然方便,加点盐水煮即可,不必多调料,素吃才能吃出真滋味。如果实在觉得淡,芋艿蘸点白糖也不妨做下午点心。再细致点,小芋艿煮汤,算一味糖水。毛豆两端是要剪掉尖角的,方清秀江南气。应和秋季滋阴的鸭子汤可以煮起来。糖藕如今难得吃到软糯的,说来还是少时外婆手作的是真味。不唯这些,百合山药芡实茯苓银耳等润燥滋阴的白色食物皆秋天恩物,不必奢望短时见效,细水长流,方滋养身心。
曾写过一篇《成为季节的一片叶子》在新民晚报“夜光杯”刊发。二十年前独自在梨花女大任教,那年秋季从10月开始每天拍一张上班途经的树林照片,直至12月,从未有过那么仔细地看尽各种秋树的绚烂和凋零,“每天在渐然的变化里,使独在异乡的心安然下来,想着和岁月一起安静地走过,应该是人多么自然而然的事情”。是年不惑才逾,似乎此后的秋天就很少有所谓悲秋之绪了,也渐然接受不那么满满秋收的现实。看到感到叶子的层叠之变,身心和季节有如此充分连接已然满足。做一些尽力而为的事情,就算书稿积于文档不易付梓,又怎样呢?写的过程已然很棒,若树叶生长萎落一样全然用心,全然顺生。
这个秋天要去复旦中文系给创意写作秋季班作讲座,题目是《AI时代,写作者可以做什么?写作的内核在哪里?——兼谈散文(非虚构)写作》。七月初,曾经给暑期班讲过一次,我以一篇自己文章的写作过程为例,讲述为了还原文章中诸多年代细节反复考证和体察以及最后的表达呈现,以及多年的创作体悟。学员们反响蛮好,认同我强调的重视体验表达真切感受的写作观点。再去讲座当然会增补内容和PPT,我的PPT除个别电脑打字外,全部文字乃毛笔手书,再配合自己的绘画作品和写作彼此呼应,这也是把自己作为方法和范例的实践,来呼应讲座主题。AI时代更需要作为人的主体性体感。
毕业多年的研究生小晏秋天将出差江南,探访作者聊聊选题。她说要来上海看我。好啊,秋天的上海细节丰富,一起去体验。
原标题:《十日谈·都市秋景 | 龚静:都会的秋天藏在细节里》
栏目编辑:华心怡 文字编辑:王瑜明
约稿编辑:殷健灵
来源:作者:龚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