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致敬海派艺术大家韩天衡先生八十载孜孜矻矻的艺术求索,全面呈现其融古铸今的卓越成就,“长绳系日——韩天衡学艺80年回顾展”正在上海韩天衡美术馆展出中。
“上海韩天衡美术馆”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刊载学者文章,带大家更深入地了解韩天衡先生的艺术成就。
画苑雄风
——韩天衡绘画之我见(上)
徐建融
钱锺书先生在《七缀集》中曾比较中国诗和西洋诗的异同,认为:“中国旧诗大体上显得情感不奔放,说话不唠叨,嗓门不提得那么高,力气不使得那么狠,颜色不着得那么浓。…… 我们以为词华够鲜艳了,看惯纷红骇绿的他们还欣赏它的素淡;我们以为‘直恁响喉咙’了,听惯大声高唱的他们只觉得是低言软语。”这一分别,于中西绘画的比较大体上也是适用的。
韩天衡作品 竹石鸣禽图(1986年)
但是,中国诗画的这一温顺的特色,主要是从宋代之后才形成的。两宋之前尤其是三代汉唐的中国文化,则以奔放为基调。撇开青铜时代的“狞厉之美”(李泽厚语)不论,如韩愈以“雄深雅健”评论汉代的文章,鲁迅用“辉煌灿烂”概括唐代的绘画,实在于西洋的诗画是不遑多让的。只是受“中国文化造极于两宋”(陈寅恪语)的影响,后世文化人的文化创造,大多奉清隽婉约为诗画的上品和正宗,而对“雄深雅健”“辉煌灿烂”则不入大雅的鉴赏了。
事实上,即使宋代文苑的领袖欧阳修,对“崇文抑武”的国策必然导致婉约的文艺风气弥漫天下的现象也是有所不满的。他更推重的是《孟子》“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的“浩然之气”,所以力主“崇义抑文”,以张扬雄放的社会风气包括文艺风气,而对婉约的风气有所管控。在《新唐书·段秀实颜真卿传》中明确指出,真正的儒者,应该“大抵以为武人”“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在《送徐无党南归序》中则反复强调,缺失了英雄气的“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是“不可恃”而“皆可悲”。
韩天衡作品 月夜游鸭图(1994年)
但专论书画,近代以来,能真正体会到欧阳修的用心而上接唐代之前文艺风气的,当推吴昌硕、潘天寿,以强笔硬翰一味霸悍,力挽颓波,振衰起溺!当代则以韩天衡先生奋起激昂,别张异军!
韩天衡是一位出道很早的篆刻家,早在上世纪 70 年代,他不仅在篆刻界掀起了一波“滚滚韩流”,其作品更获众多前辈书画家好评。而陆俨少、谢稚柳先生不仅高度评价他的篆刻,更看好他在书法、绘画方面的前途,认为不出三十年,当亦取得可观的成绩。当时的我还有些不以为然,但到了 90 年代中期,他在书法、绘画方面的成绩便卓尔不群地引人注目了。到今天又是三十年过去,韩天衡由青年而壮年,由壮年而老年,更老当而益壮,几乎“不放一日闲过”地奋力猛进,真“丹青不知老将至”而岁月不老行健人!其艺术包括篆刻、书法、绘画,著述也不断地精进,不断地焕发青春!可以说,在 20 世纪之后所出生的篆刻家、书法家、画家中,三艺并擅而且均达到一流成就的,韩天衡是唯一的一位;单论篆刻家、书法家中兼工绘画者,韩天衡则是最会画的一位。
韩天衡作品 芦花吹雪一江寒(2010年)
毋庸讳言,并世的书法篆刻家中兼能绘画而且画得很好的不在少数,而绝非只有韩一人,但大多局限于兰竹等有限的题材,即使有所扩展也多将形象符号化为“简笔画”的一路;其具体的创作,则直接以书法为画法,“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韩天衡则不同,他不仅画兰竹,而且画松梅、画芙蓉、画荷花、画水仙、画葡萄、画禽鸟、画鱼藻,甚至还画山水!他的画法,也并不是简单地借鉴篆刻的刀法、书法的笔法,而是更多地运用了勾勒、皴擦、斡旋、渲染、烘托的画法,这就使他的绘画,不只是以笔墨为第一义的书法篆刻家而兼工绘画,而更是以“形象为第一义”(闻一多语)的画家而作绘画。
韩天衡作品 荷不畏暑(2017年)
作者简介
徐建融,1949年生,上海人。1980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物理系,1984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班。历任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政协九届十届委员,北京画院研究员,南开大学兼职教授。现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 版权声明 -
上一篇:全先勇书法:《龍腾虎躍》
下一篇:杨晨晨|这写真简直勾人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