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是中国人的一种情调!
创始人
2024-12-28 08:50:01
0

“苦”为中药五味(酸、甜、苦、辛、咸)之一,其最显著的特征在于阈值极低,如奎宁当含量在0.005%时,即1升水里有50微克时,就可以品尝出来。

我们的日常饮食中,常见食物如苦瓜、百合等,饮料如苦丁、菊花等,这些苦味的东西,人们的本能是排斥的。

茶根本的味道也属于苦味的。

因为茶多酚是茶叶的核心物质,尽管茶叶中含氨基酸等鲜甜味物质,但核心还属于苦味的。

这个苦味的饮品,如果说人们一开始就喜欢,纯粹是假话,懵懂的小孩,可以用一点茶水试一试,他绝对是拒绝的。

青少年为什么喜欢可口可乐而不喜欢茶,也是这个道理。

在茶没有成为饮茶习俗之前,人们本能是拒绝的,如边疆少数民族饮茶,会加奶、加糖烹煮,如西亚、北非饮茶会加薄荷、香料、糖等调饮,本质上是不能接受其苦。

那为什么中国人能忍受茶的苦味呢?

中医药里讲苦入心,能泻火、燥湿等,人们在食用苦味的食物和饮料时,可能在潜意识里已经认定了某种功效,实现清热解毒或者其他需求,尽管是苦的,但乐于接受,长期以后形成习惯。

中国人长期受道家影响,茶是作为道教的服食饵药逐步被更多人群接受:

从一开始的与其他药材配伍成为方剂,到唐代陆羽倡导在茶汤里只放上盐巴调味,直至宋代徽宗以后,茶才实现清饮。

这也说明直至此时,整个社会饮茶风俗才稳定下来,对于茶的苦味已经逐步普遍接受,真正成为一种嗜好品。

再到明代利用炒青大面积取代蒸青,茶的香味在一定程度上遮掩掉茶的苦味,使茶更易于平常人接受。

另外现代制茶技术,绿茶的摊凉,乌龙茶的摇青等技术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都减少了茶的苦味,让人更易于接受。

综合来看,茶确实是苦的,但由于其某种功能性,人们愿意接受他;

在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制茶技术的发展,改善了其苦味;

另外茶的氨基酸等物质,在苦味之后确实能化开,逐步回甘,给人味觉和精神的愉悦;

人们在利用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味觉依赖和习惯,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嗜好品,苦已经不是问题。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百亩向日葵花海金浪翻涌 四川高... 7月7日,封面新闻记者在四川省宜宾市高县来复镇百花村看到,百余亩向日葵花海金浪翻涌。游客徜徉花海,或...
原创 土...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中期著名的历史事件,在保持了长达半个世纪对游牧民族的军事压制后。明朝第一次输在了游牧...
原创 如... 萨尔浒之战是明清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战过后,明军丧失了在辽东战场对后金的主动权,此后只能龟缩防守...
原创 李... 前言: 谁能想到,一位在壮年时期被弃之不用的将领,竟能在年近花甲之际重新崛起,成为一代名将?谁又能预...
原创 伴... 因为皇帝拥有可以短时间内就决定人一生命运的权力,所以古代在皇帝身边是件相当危险的事情,也就是所谓的“...
原创 石... 据杭州日报报道,日本已启动建设因应“中国台湾地区有事”等紧急情况的滞留型避难所(率先施工地区为冲绳县...
原创 张... 桃园三结义是古代著名的兄弟组合,刘关张三人意气相投,立下了生死誓言。从此以后,三人齐心协力建立了伟大...
原创 谁... 关于蜀汉最佳第六人的人选一直存在争议,不少人认为非魏延莫属,原因是魏延既有统帅之才,武力值又不差。但...
原创 此... 说起三国蜀汉政权的里大将,受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五虎上将:关羽、张飞、马超、黄...
领略商都文化,发掘民本思想 领略商都文化,发掘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始于夏商周时期,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定型于汉代,为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