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爱茶成狂成茶圣,他是如何从草根成功逆袭?还设计了二十四款茶具
创始人
2024-12-16 16:41:56
0

本文共3239字,阅读时长大约6分钟

前言

“惟陆羽得品茶之妙,著《茶经》三篇。” ——明代朱权

在唐代,有一位名叫陆羽的茶学家和诗人,他因其对茶道的卓越贡献而被尊称为“茶圣”。陆羽耗时二十六年完成了一部巨著,这本书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茶经》。它不仅深远地影响了中国茶业,还在全球茶文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茶的渊源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也是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国。中国人喝茶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人对待茶的方式经历了不断变化的过程。最初,人们将茶视为一味药材,将新鲜茶叶煮沸后饮用;后来,茶叶晒干制成末茶;

唐朝时,陆羽的《茶经》的问世改变了这种认知,让世人对茶叶有了全新的多方位认识。茶叶的制作和饮用更加讲究。当时的做法是将茶叶碾碎成茶团,饮用时捣碎后加水煮,同时加入盐、葱、姜、桔子皮、薄荷等调料。这种饮茶方式被称为"煮茶"或"煎茶",因为茶末最终调成糊状,所以也被称为"吃茶"。

宋朝后,“点茶”成为时尚。与"煮茶"不同,宋朝人将碾碎的饼茶放入茶盏,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瓶中沸水,形成适宜浓度的茶汤。为了使茶末与水充分融合,主茶人在点茶时一手注水,一手用茶筅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起泡沫,这就是所谓的"运筅"或"击拂"。

相比于"煮茶","点茶"更加精细并具有观赏性。要创造出最佳效果,茶膏需要均匀调配,注水要稳定,茶筅的拂动要注意节奏和力度。只有技术高超的点茶能手才能被称为"三昧手"。点茶不仅要求好茶和好水,还需要高品质的茶具和熟练的技巧。

当时的点茶已经演变成一种表演,吸引众人目光,展示了茶艺的魅力。宋朝开创的点茶法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日本的茶道。

明清时期,泡茶成为主流。炒青绿茶逐渐取代了之前的蒸青绿茶,现成的茶叶用沸水冲泡即可饮用,简单方便且茶味容易提取。此后,中国人主要采用泡茶的方式饮用茶。

《茶经》的问世

陆羽在二十一岁时立下决心写《茶经》,为此他展开了漫长的考察之旅。他穿越山川,饱受风尘之苦,忍饥挨饿,只为追求茶的真谛。

他游历到义阳、襄阳,一直往南漳,最终抵达四川巫山,每到一处,他都与当地的村老们讨论茶事,制作各种茶叶标本,并记录下所见所闻,积累了大量的茶记。

经过十余年的时间,陆羽亲自考察了三十二个州,最后他隐居在苕溪(即今天的浙江湖州),开始着手研究茶并撰写《茶经》的初稿,这个过程历时五年。

之后,他又花了五年的时间进行增补和修订,最终完成了正式的定稿。他花费了整整二十六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被后人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的杰作。

以茶会友

在一天,陆羽路过一个大户人家门口,闻到浓郁的茶香。他向守门公请求一杯茶喝,这让守门公十分好奇,因为他之前只见过讨饭的,没有见过讨茶喝的。守门公倒了一杯茶给陆羽,他喝后赞叹茶的味道。陆羽心想,既然守门公能喝到上好的茶叶,主人肯定非同凡响。

于是,他让守门公通报一声,自己想要拜见主人。这位主人接见了陆羽,对他的气质印象深刻,并拿出了上好的“玉带茶”给他泡水喝。陆羽喝后赞叹香气怡人,称其为上等之茶。

接着,陆羽指出了主人泡的茶只能在屋内闻到,而他泡的茶在屋外都可以闻到的美中不足。

于是,他拿出自己的茶具进行沏泡。很快,茶的香味变得愈发浓郁,外面的人都能闻到令人心旷神怡的茶香。主人对陆羽高超的泡茶技巧赞不绝口,因此他们成为了好朋友。

因为都喜欢饮茶,他们常常一起讨论茶道和文学。曾经听说苏州某处山泉水甘甜可口,他们还一起前往寻找水源并品茶。

二十四种茶器

陆羽对茶具有着极高的研究兴趣,他在《茶经》中共设计了二十四种茶器。他认为不同茶具泡制出来的茶味会有所不同,而喝茶的器具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陆羽不仅介绍了这些茶器的使用方法,还深入探讨了茶叶和茶具之间的密切关系。

二十四器之一:风炉

风炉是专门用于制作茶的炉子,其设计融合了中国古代的道家五行思想。

二十四器之二:筥(jǔ)

筥是用来装炭的器具,通常由竹篓制成,其形状有圆形和方形两种,高约一尺二寸,直径为七寸。也有一些是用木头制成的箱子,外围用藤条编织成六角圆眼状,底部盖合后就像一个竹箱,盖子的边缘经过打磨,非常光滑。

二十四器之三:炭挝(zhuā)

它的头部是尖的,中间较粗。用途是将碳凿碎。

二十四器之四:火筴

火筴,又称箸,是一种常见的火钳工具。它由铁或熟铜制成,呈圆直形,长度约为一尺三寸。顶端平齐,并装饰有葱台、勾鏁等装饰元素。

二十四器之五:鍑(fù)

鍑(同"釜",即锅)是用生铁制成的器具,用来烧水。

二十四器之六:交床

交床是指使用十字交叉的木架,用来支撑锅的。

二十四器之七:夹

夹是用小青竹做的,用来夹住茶饼在火上烤。这样,竹条在火上会散发出水汽和香气,从而增添茶叶的香味。

二十四器之八:纸囊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纸袋,用于储存烤好的茶叶,防止香气的散失。

二十四器之九:碾

碾槽是内部为圆形、外部为方形的结构。槽内刚好能容纳一个碾磙,并在中心安装了一根轴,用于碾压茶叶。而拂末则是由鸟羽毛制成,用于扫除茶末。

二十四器之十:罗、合、则

罗合实际上是由两样东西组成的,罗是用来筛茶的细眼筛子,合则是用来盛装茶的容器。罗和合需要配合使用。"则"是一种量器,用来测量所取的茶叶的数量。

二十四器之十一:水方

一个盛水的容器

二十四器之十二:漉水囊

是一种滤水工具,由青篾丝编织而成的,经过卷曲形成袋状,然后使用碧绿绢进行裁剪和缝制,还可以添加翠钿作为装饰。这样的设计既实用又具有美观的特点。

二十四器之十三:瓢

这种舀水工具可以用葫芦或者木头制成,主要用来舀水。

二十四器之十四:竹筴

这是一种由竹子、桃木、柳木等材料制成的筷子。它的长度约为一尺,两端包裹着银片,用于在煎茶时敲打汤心,以激发茶叶的本质特性。这种设计既具有实用性,又能增加茶叶的味道。

二十四器之十五:鹾簋(cuó guǐ)

在唐代,煮茶时常会使用盐来去苦增甜。鹾簋是一种小罐子,用来装盐,通常是圆形的,也有盒子、瓶子或坛子的形状。而揭则是一种用竹子制成的小勺,用来取盐。这两者配合使用,为煮茶提供了便利。

二十四器之十六:熟盂

这是用来储存热水的容器。在唐代,泡茶时注重三次沸腾。第一次沸腾后,将茶叶直接放入水中煮沸;第二次沸腾时会出现泡沫,此时用杓子舀出并盛入一个熟盂中;第三次沸腾时,将盂中的熟水再次倒入釜中,这个过程被称为“救沸”和“育华”。这样的步骤可以确保泡茶时水温适宜,提升茶的质量。

二十四器之十七:碗

用来喝茶的

二十四器之十八:畚(běn)

畚是一种由白蒲草编制而成的容器,可以放置十只碗。有些人也会使用竹筥作为替代品。而纸帕则是由两层剡纸裁剪而成的方形物品,也是以十张为单位。

二十四器之十九:札

一种清洗茶具的工具是使用茱萸木夹持棕榈皮,紧密捆绑而成。它的形状类似于大号毛笔,可用作刷子,用于清洁使用过的茶具。这种工具能有效地去除茶渍和污垢,保持茶具的清洁。

二十四器之二十:涤方

这种清洗用的盆子也可以用来盛装废水。它由拼合而成的木板制成,制作方法与水桶类似,可以容纳八升的水量。

二十四器之二十一:滓方

滓方是一种专门用来盛装各种茶渣的容器。它的制作方式类似于涤方,容量为五升。这样的容器可以方便地收集和存放茶渣,以便后续处理或清理。

二十四器之二十二:巾

俗称抹布的茶巾,是用粗绸布制成的,长度约两尺。通常会准备两块以便轮换使用,主要用于擦拭茶具。

#百度创作灵感中心#二十四器之二十三:具列

这种用来陈列茶具的物品类似于现代的酒架。

二十四器之二十四:都篮

它因为可以容纳所有的茶具而得名。在茶饮结束后,人们会将所有的茶具收拾整齐放置在这里,以备日后使用。

结语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全书7000余字,分为上中下3卷,共10章节,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中期以前茶叶发展、生产、加工、品饮等情形,并深入挖掘了饮茶的文化内涵,将饮茶提升到了艺术和审美的层次。

这部著作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学术著作,推动了茶道的盛行,影响深远,成为世界三大茶书之一。在书中,陆羽还设计和制造了一套专用于烹茶和饮茶的茶具,为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改... 东汉后期的混乱直接开启的中国人最为熟知的三国时代,东汉末年各路诸侯混战的情形至今还为人所津津乐道,《...
原创 当... 前言: 1946年7月12日,蒋介石召集了50多万国民党军队向中国解放区发动攻击,国共内战全面爆发,...
原创 朱... 朱元璋与朱棣的关系颇为曲折,朱元璋对他的儿子朱标深感疼爱,但朱标早逝,让朱元璋备受伤痛。 在太子朱...
原创 北... 时至宋太宗继位,全国政权在宋太祖的统治基础上逐渐统一稳定,政治机构迫切地需要健全填充,此时需要大批文...
原创 东... 西晋统一仅经历了短暂的太康盛世,就进入动乱状态,这与汉朝建立后国家蒸蒸日上迥然有别。在八王之乱的影响...
原创 天... 【天下十豪:老聃】 老子,一位跨越千年的智者,他的思想如涓涓细流,深远而持久。他的《道德经》不仅是...
景甜久违晒出最新夏季写真,褪去... 景甜最近随然没有公布新的作品,但是在先锋时尚圈发展的越来越好,大大小小的时尚盛典以及活动景甜一出场瞬...
原创 美... 二战,一场人类历史上的惨烈战役,留下了深刻的伤痕。其中,美国对日本投放两颗原子弹的事件备受争议。在这...
原创 邓... 1997年2月19日,一代伟人邓小平与世长辞。 噩耗传出,全国人民为之悲恸。作为邓小平的故友,79岁...
原创 解... 贺龙的经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中是最为奇特的存在! 他的起点很高,是中国共产党元老,是南昌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