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宋太宗继位,全国政权在宋太祖的统治基础上逐渐统一稳定,政治机构迫切地需要健全填充,此时需要大批文化知识精英充实到朝堂政治中去,所以在此基础上,宋太宗更加重视人才的选用,从而达到扩大统治基础以及社会稳定的目的。
同时,疆土的扩大也增加了朝廷的人才储备力量。
这可以追溯到太宗之前的五代时期,在相对战乱较少的南方诸国如南唐、后蜀等国还实行科举制度,便直接为北宋社会的读书风气奠定了一定基础,也为统治集团挑选任用更多的知识精英提供了条件。
宋太宗在武道上略逊于太宗,却有着独到精准的政治眼光。
他敏锐地感觉到扩招政治人才己具备一定的基础,便在即位执政后不久,下令开始了科举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政策。
扩大进士的录取名额,在太平兴国二年“思广振淹滞,以资其阙,太宗一朝扩大取士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息息相关。
其目的之一,就是填补官吏的大量空缺,并在全国范围内以文官代替武将行使职权,而取代武将势必会产生大量缺口。
这就意味着,宋太宗朝对待文武关系上的态度,将会产生与前朝迥异的变化,这直接导致了朝廷对文官武官的选拔数量以及质量上的不同需求,侧面反映了宋太宗朝文武失衡的局面。
宋太宗在雍熙三年开始举兵北征,意图收复沦陷在辽国的幽云十六州,这场在宋辽二十年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却以宋兵惨败于岐沟关而结束。
自此,太宗试图通过武治来提高威望、维持统治的愿望也便就此落空。所以,他不得将期望放在文臣士大夫们身上,意图通过科举来笼络人才。
古人常说“文治武功”,由此可见文德在治国方面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而现在所提到的文官和中国古代所谓的文官虽然不尽相同。
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以某种考试为途径进入政府为官的知识型儒官集团,这样一个高质量的知识分子群体,不但是统治者协以巩固政权的有效工具,更是辅以统治者廉政节俭的警示机器,由此起到防治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平稳的作用。
固从文人的角度来说,宋朝科举考试不计门第出身,这就意味着大量出身社会底层的清寒学子在勤奋苦读,通过严格的考试被选拔并任用为官员,这批士人亲历底层社会的艰苦,文史政知识丰富,又心怀儒家治国的方略。
国再者他们大多数都心怀天下,具有较强的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心,乐于针砭时事和议论军国大事,这便为宋朝的文人政治提供了一定的人才保证。
从统治者而言,在前文提到的宋太宗在加大重文抑武思想为治国方略的基础上,在文官任用和提拔的方面给予了更多的机会和福利。
同时,宋太宗更是以各种政策,来表示其对重文治重文官的态度,比如大规模重建文馆并重新赐名题字以表重视,缈并通过让武将参观新落成的崇文院,睁正面显露出自己对文臣的倚重。
以上这些行为无不体现了宋太宗推崇文治,重视文臣的政策,以此提高了文士从政的信心。
在宋太宗朝逐渐定型的文官政治中,宋朝士人开始转变为政治中的主要承担者,这不仅体现在他们处理复杂朝堂内政上需要的责任感,在与他国的外交以及冲突中更是面对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发生激烈战争的时期,更需要他们的使命感去坚持着背负重任。
在这个时候就暴露出文人士大夫们固有的通病以及短板,他们熟悉儒家经典和专制体制下的治国方略,关心时事民生,致力于建设政治文明、经济文化和社会文化,能达到维护统治秩序的目的。
但他们却普遍缺乏军事上的务实才能,所以这就导致了文臣在对外政策时一贯的妥协态度,以表对宋朝文人不擅军政的叹惋。
这个现象多源自于大多数文臣自身以及当前时代的局限性,使得他们的政治能力时常受到制约,经常陷在统治者的利益和百姓利益的矛盾中难以调解。
在屡屡不得志,无从施展自己的才华的背景下,有很多文人试图进一步去探索更深层面的思想追求,来提高自己的施政能力和思想境界。
但有些文人,则选择了放弃改变现状并避免直面内外的挑战,空洞地去大肆群聚批评时政却不去着手改变。
虽然宋朝文人谈兵的风尚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宋朝中后期文人统兵和军事学术的积极发展,朱熹尖锐的批评仍直指当前这种失衡的社会现象,批评了宋代文人谈兵的盲目与空泛。
然而宋朝文臣在对外战争所暴露出的软弱无能,应该更加客观地来看待,由于古代生产水平和科学发展的限制,政治文化以及思想文化是无法量化地转化为军事力量的,但却可以有效的维护皇权和社会民生的相对稳定。
历数前朝的全国性推翻政权式的大型农民起义,从未发生在北宋与南宋统治期间,这和宋太宗时期奠定的文人政治的清明风气有着直接关系。
而宋朝皇帝皇帝相对于前朝统治者而言,虽多昏懦之君,却从无暴戾蛮横的君主,这无疑不是受到宋朝优待文臣这一传统的影响,宋代官员不仅在生活上有丰厚的俸禄保证,而且这种福利可以荫泽子孙,对其家属进行生活补助和归乡旅费的资助。
其子孙具有荫补权力,即官员去世或者国家重大庆典时,直系子孙可以入仕为官,这虽然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宋朝冗官的现象,但依然表明了宋朝政府对官员权力的保障。
随着宋太宗朝科举制度和文人政治的发展,文人阶级的地位得以迅速提升,并开始在政坛中更加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太宗对文官们的礼遇重视。
所以选拔上来的文官们自然对宋太宗感激备至,努力在政治活动中施展自己的抱负,从而达到对统治者的知遇之恩的报答。
最后,经由宋太祖朝的奠基,宋太宗朝的发展之后,宋初“重文轻武”的政策开始贯穿了整个宋朝的发展历程。
在此过程中,宋太宗朝的科举考试,使得文人政治迅速地占据了朝堂,并开始承担起治国施政的重任,宋太宗更是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规定,来巩固提高文臣的地位和权利,从而扶植和培养了大批的文官作为国家治理的柱梁之才。
从此宋朝统治者开始,选择了文人集团治国的政治道路,在宋太宗朝稳定劝学的政治、社会、文化环境下,文人逐渐成为国家的中坚力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宋朝特有的文人风气和政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