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的经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中是最为奇特的存在!
他的起点很高,是中国共产党元老,是南昌起义的总指挥,在红军时期、抗日战争的前期,都在党的军队中占据重要位置。
可是,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开始,贺龙却突然进入了半隐退的状态。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很少有军事资料记载贺龙的具体事迹,人们提起军事家,也几乎没有人提到他的名字。
令人奇怪的是,1955年授衔元帅军衔时,贺龙的排名,竟然比指挥辽沈战役的罗荣恒,淮海战役的陈毅以及平津战役的聂荣臻都高。
贺龙在革命的早期工作中有哪些贡献?解放战争时他去了哪里?他能获得元帅军衔另有隐情吗?
贺龙“撒豆成兵”
1896年,贺龙在湖南省桑植县一户贫困的家庭出生了。因为常年习武,他深受侠客劫富济贫思想的影响,从小就跟鱼肉百姓的土豪劣绅斗争。
辛亥革命的爆发,给斗争中的贺龙带去了思想上的洗礼,救国救民的思想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后来,他拿着两把菜刀砍死了作恶多端的李姓盐局局长,赢得当地百姓的称赞,由此组建了一支反压迫的革命队伍。
敌人的实力太强,贺龙组建的革命队伍经历了几次起落,他本人多次入狱、出狱,出狱后依然坚持干革命。
1926年,北伐战争中,贺龙开始在国民革命军中担任20军的军长,指挥部队一路从湖南打到了河南。
眼看军阀即将被消灭,胜利在望,可蒋介石等人突然制造了白色恐怖,大量共产党人被捕,革命成果也付诸一炬。
在中国共产党有生力量陷入危急存亡的时刻,贺龙带着他的20军站了起来,此时,经过国共第一次合作,他在思想上逐渐向共产主义靠拢,成为了党的优秀将领。
1927年7月28日,周总理赶到南昌与贺龙会合,这是他们第一次会面,周总理告诉他:“我党决定8月1日,在南昌发动起义,誓与敌人抗争到底”。
发动起义的决定属于党内的最高秘密,稍有不慎就满盘皆输,贺龙明白这个道理,他对周总理说:“我完全听共产党的命令,党要我怎么干就怎么干”。
可惜的是,由于敌人武器装备精良、人数众多,贺龙带领的南昌起义军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不得不进行修整。
这次失败,让他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清晰的认识,也看到了共产党面临人员上的困境,他特意向周总理请示:“让我回湘西拉队伍吧,湘西、云贵、川渝的地形和风土人情我都了解”。
贺龙是一个侠义英雄,潜移默化中带动了族人反抗压迫,也凭借人格魅力在家乡积累了不俗的声望。
大姐贺英与二姐贺戊妹在他参加革命时,在湘西老家组建了一支游击队伍,贺龙回乡后,2位姐姐便立刻把游击队的指挥权交给他。
贺龙的影响力远不止在家族里,还涉及到了活跃于长江流域的秘密结社组织——哥老会。
美国记者斯诺曾在书中写道:“贺龙可以在全国任何一个村庄,向哥老会亮出自己的身份,然后拉起一支武装队伍来”。
贺龙回到湘西招募队伍时,蒋介石政权对他下达了通缉令。有一次他在一个饭馆吃饭,被街上巡逻的30多个国民党士兵认了出来。
正当他掏枪准备战斗时,为首的国民党士兵却赶紧阻止同行的人举枪,随后该士兵跑到贺龙面前赔礼道歉说:“我们也就来吃点东西,没想到惊动您了,您别动怒,我们这就走”。
这位士兵正是从哥老会出身,他除了在贺龙居住的房间站了一夜的岗外,回到部队后也没有向上级报告遇到贺龙的事情。
贺龙就像一根定海神针,稳稳地站立在湘西,守护着一方平安。
他刚返回湘西时,算上大姐给的队伍仅有一千人,后来他一边与敌人抗争,一边招募新兵,硬生生把把队伍组建成了近三万人的红二方面军,建立了湘鄂边、湘西北、黔东、湘鄂川等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苏区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分为115师、120师和129师,贺龙任120师的师长。
他领导120师的将士们先后参与了忻口战役、雁门关战役等多次战役,一举收复了7座县城,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1938年底,他率部挺进冀中平原,先后在大曹村、曹家村、邢家庄、黑马张庄遭遇日军,取得四战四捷的胜利。
可就在他和他的120师激流勇进之时,却突然半隐退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隐退”晋绥边区的真相
1939年4月,贺龙麾下的120师与日军在齐会一带遭遇,716团对敌人实施反包围,7连趁机撕开日军封锁与潜伏在村内的3营会合,对日军形成内外夹击之势。
丧心病狂的日军在被120师歼灭之际,竟然向村内投放毒气弹,多名士兵中毒,贺龙与120师司令部内约20余人也都吸入了毒气。
他在身体抱恙的状态下仍坚持指挥战斗,120师最终根据他的周密部署取得了胜利,但也在战斗过程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有人说,贺龙在齐会战役中深受重伤,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这是他退出一线指挥的原因。
实则不然,真正让贺龙“隐退”的是他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的坚定信仰。
抗日战争中,党的敌后革命根据地建设得有声有色,逐渐成燎原之势,越来越多的百姓愿意相信和加入党组织,战斗力得到补充后,前线战场上也取得了一定的优势。
这样的结果,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都是好事,可蒋介石政权却把我党取得的胜利看做洪水猛兽,试图摧毁敌后革命根据地。
从1939年开始,在蒋介石的支持下,阎锡山采取消极抗日的政策,积极反共的路线,公然率领部队进攻晋西南、晋西北的根据地;胡宗南屯兵西北,对中央所在地延安虎视眈眈,找准机会就发动进攻。
与此同时,日军也看出来只有共产党才是真正为中国人民出头的政党,趁着蒋介石政权打压我党时,特意调来26师以及大量的日伪军,加紧进攻晋西北革命根据地,妄图歼灭八路军。
内忧外患之下,党中央和革命根据地都处于极为危险的境地,此时本该在一线战场上战斗的贺龙,突然接到了毛主席下达的指示:希望他能去晋绥边区稳固大后方。
山西、陕西与绥远的交界一带的晋绥边区,与陕北只有一河之隔,是阻碍日军进攻党中央的唯一屏障。
尤其是阎锡山进攻、封锁革命区后,晋绥边区就成了延安与华中、华北及山东革命根据地的唯一通道。
关乎革命前途的位置自然要选择一个党性坚定、能力出众且能稳住军心的人,革命战争时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将领,为什么偏偏是贺龙呢?像115师一样让政委关向应安稳大后方不行吗?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贺龙是唯一的人选,也是最优人选。
其一,贺龙麾下的120师一直以来活跃在晋西北、绥远一带,对当地的地形与风土人情有较深的了解;政委关向应在以往的战斗中受伤留下了后遗症,1939年左右他的身体状况恶化,已经不能再从事高强度的工作了。
其二,傅作义的军队在晋绥边区的北边,相对于有反共倾向的阎锡山而言,他可谓是一个有民族气节的军人。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因为采取积极抗日的政策,被蒋介石政权排挤而不得不脱离晋系军阀,独守绥远。
我党奉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傅作义不与敌人同流合污,自然也是我党合作的对象,但想要把他拉进我方阵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作义虽然在抗日救国的大是大非上与我党保持一致,可他骨子里还是旧军阀的思想,对我党抱有敌意。尤其是在被同僚排挤后戒心深重,很难接近。
此时,想要拉拢他就必须展示足够的诚意,和给予一定的震慑才能让他心悦诚服,这样一来,身为中国共产党元老、立下赫赫战功的贺龙就是不二人选。
贺龙在了解到晋绥边区的重要性后,毅然放弃杀敌建功的机会,退守晋绥边区稳固大后方。
退出一线,不仅意味着120师不能优先享受军事资源了,还意味着贺龙需要为了顾全大局而做出妥协,他会怎样做呢?
为了解放战争的胜利,把兵都交出去
1945年,贺龙麾下的晋绥野战军改编为3个纵队,此时为了保卫延安,党中央决定抽调1个纵队交由彭德怀统一指挥。
贺龙接到上级命令后,表示坚决执行并亲自到部队给士兵做思想工作。
1947年,胡宗南率领几十万大军进攻党中央所在地,我军在武器装备与人数上处于弱势,危急关头,贺龙又亲自送二纵队司令员王震渡过黄河支援延安。
此时,他麾下就只剩一个纵队了,相当于一个军的战力。南昌起义时,他就是带着一个军参加的革命,20多年过去了,他手下依然是一个军。
当时,跟他资历相当或远不如他的将领,例如在山东的陈毅,在太行山的刘伯承,在晋察冀的聂荣臻,各个麾下都有十几万以上的部队。
贺龙就是在巨大的心理落差下,为了解放战争的胜利,把跟自己有过命交情的士兵,一个个送了出去。
然而,即使他送出了2个纵队的兵力,仅有1.7万人的陕北解放军仍处于劣势,党中央决定整合兵力以便更好地对敌。
1947年7月底,西北野战军成立,贺龙手下的3个纵队也被划入西北野战军的范畴,统一归彭德怀指挥,至此,他手下没有一兵一卒了。
有一部分人为他感到惋惜,甚至有一些他曾经的兵也为他抱不平,贺龙却比外人看得开,他说:“我没有入党之前,我指挥的军队就是我的军队,我入党后,我指挥的兵就是党的了,连我的脑壳子也是党的”。
后来,他按照党组织的安排,出任西北办事处主任,统筹负责西北解放战争的后勤保障工作。
能够以大无私的态度把手下的兵送出去,足以证明他对解放战争的贡献,可他所做的远比这些多得多。
晋绥边区的定海神针
贺龙刚到晋绥边区时,就面临了一个烂摊子,由于胡宗南部队带来的祸患,陕西、甘肃、宁夏等地遭遇了巨大的破坏,经济随时都有可能崩盘。
根据对陕甘宁解放区15个县约为30多万人的调查显示:“胡祸”开始后,脱离土地生产都人约为5万人,平均每人失去粮食39斤。
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中国当时还遭遇了可怕的天灾,陕甘宁解放区的耕地面积由原来的1513.9万亩,减少了363.9万亩,粮食产量也有5.49亿斤减少了2.79亿斤,物价平均上涨了34倍,粮价则上涨了80多倍。
贺龙上任后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保证陕甘宁地区的村民和士兵吃饱饭,为此他可谓是绞尽了脑汁。
第一步,在军事上稳住防线,不能让敌人随意进村屠杀百姓、破坏耕地;
其次,在大环境相对安稳的环境下,亲自走进群众鼓励他们恢复生产,节约粮食。
晋绥边区有他在,老百姓心里就多了许多安全感。1947年,解放区最为困难的时候,他动员了30万群众和4万多牲口,从晋中、晋西南 、河南等地调运粮食,支援解放区军民抗击敌军。
当时,党中央情况紧急,贺龙所在的晋绥边区的工作也面临极大的困难,他从未向党中央抱怨过。
当党中央决定抽调他手下的纵队时,他毫不犹豫地就把军队贡献了出去,把开展工作遇到的困难打碎了往肚子里咽。
如此境地,他不仅完满完成了粮食生产任务,还建立了兵工厂。
到1948年底,晋绥边区加上陕甘宁地区,一共有14座兵工厂,每年可生产15万发子弹,100万枚手榴弹,4000多发山炮炮弹,7万发迫击炮弹以及近20多万吨的炸药。
这些军用物资支撑解放军打赢了解放战争,贺龙这个后勤主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他还在敌人的封锁区建立了医疗体系,给前线受伤的士兵提供了相应的救援保障,确保了对前线战斗源源不断的兵力供应,可以说贺龙就是解放战争中的萧何。
结语
为了五星红旗能够飘扬在中华大地上,贺龙还有他身后的贺氏族人都付出了太多。
1920年贺龙的父亲、弟弟贺文棠牺牲在桑植;
还有大姐贺英、二姐贺戊妹、四妹贺满姑、堂弟贺文新……等等约有109位亲属相继为革命牺牲,贺氏族人用鲜血守卫了祖国和平。
新中国成立前夕,贺龙再一次有机会领兵了,他作为西南军区司令员坐镇川渝,继续为祖国的和平建设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由于他对祖国革命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1955年,党中央决定授予他元帅的军衔,以表彰他所作的功绩。
贺龙虽然在解放战争中“消失”了,但他获得元帅的军衔当之无愧。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独子贺鹏飞帮助国家购买了辽宁舰的前身“瓦良格号”,为祖国的航母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红色精神代代传,他们都把心中的那一抹红色当成了自己的信仰,拼尽全力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