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景德镇文旅热度再攀新高。仅七八月份,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接待游客达76万人次,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接待游客超56万人次。因瓷而来的游客,争相与景德镇文物IP“沉思罗汉”“岁岁鸭”等陶瓷雕塑合影,古老陶瓷借年轻人诙谐解读焕发新生。
当古老陶瓷技艺搭上青春潮流,一群青年创作者“烧”出新花样。90后吕雅婷以转笔灵感设计玲珑“转转杯”,让非遗瓷器走进日常;曾从事游戏美术工作的80后蔡冬明,将陶瓷化作萌趣潮玩,打造“候鸟宇宙”圈粉青年群体;80后章晨则以洒蓝瓷为桥,搭建中德文化交流平台,让非遗走出国门。他们突破传统框架,用年轻化表达赋予陶瓷新活力,既守住老手艺根脉,又让千年瓷韵融入当下、连接世界。
“把非遗做成日用品,这才是最好的传承”
一只玲珑瓷杯转动间,通透杯身恰似裹着月光,灯光下“玲珑眼”如发光米粒流动。这款火上热搜的“转转杯”,出自90后青花玲珑制瓷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吕雅婷之手,她也是一家陶瓷企业的“掌舵人”。
吕雅婷家族五代做玲珑瓷,幼时在制瓷作坊长大的她,本不觉得陶瓷特别。在国外念书时,见异国博物馆里的玲珑瓷受到外国人频频点赞,日常生活中却难寻踪迹,这让她深受触动:“博物馆的陶瓷只能欣赏,如果把非遗做成日用品,这才是最好的传承。”这份触动,让她决心返乡。
21岁毕业后,吕雅婷接手家族企业。她先学家族秘传的玲珑釉配制,才知“透光不透水”有多难——瓷坯镂洞填釉后烧制,温度稍差就会裂,每道工序都需老师傅协作。
为打开市场,吕雅婷组建年轻团队探索新产品,虽历经波折,但她始终未放弃。老师傅们被其执着打动,加入创新队伍。没多久,车间里便添了新景象:传统湿雕、干雕旁多了机械手精准起落的雕刻身影;专注执刀的老匠人身侧,多了程序员俯身调试设备的忙碌模样,新旧手艺在此间碰撞交融。
深知年轻人“先看好用好玩,再懂文化”的心思,吕雅婷把爱转笔的习惯融入设计,让杯子既能喝茶又能解压,还加入了时尚元素,让玲珑瓷成了可晒社交平台的“文化符号”。2023年,“女孩因爱转笔设计玲珑转杯”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榜第二,2.4亿次阅读让更多人知晓“景德镇四大名瓷”;吕雅婷还携玲珑瓷与《上新了 故宫》合作文创,借互联网讲述千年窑火故事。
“非遗先得传承下去,才能走出去。”在吕雅婷手中,玲珑瓷成了能盛咖啡、泡奶茶,还能转着解压的日常器皿。这抹千年窑火的温度,从博物馆走进年轻人的生活,成了书桌与餐桌上摸得着、用得上的物品。
“让陶瓷不只是装饰品,更是能讲故事、能共情的朋友”
景德镇候鸟陶工作室的展示架上,巴掌大的“角天兔Niko”格外惹眼——米白瓷身泛着温润柔光,头顶犄角缀着细碎釉彩,陶瓷特有的触感,与市场上的树脂潮玩截然不同。这只萌态十足的兔子,是设计师蔡冬明的新作,也是他在潮玩热潮中,给陶瓷写下的“新情书”。
几年前,蔡冬明还在广东从事游戏美术工作,满脑子奇幻角色设计,却始终找不到载体变成产品。一次景德镇之旅,让他与陶瓷结缘:“原来传统文化能和生活贴得这么近。”旅行结束后,他迅速辞职,定居瓷都,开启了与陶瓷的新故事。
初到景德镇,蔡冬明是彻彻底底的“陶瓷小白”:不懂拉坯力道,分不清“高温瓷”“低温瓷”。为补短板,他泡在陶瓷作坊半年,跟着老师傅学揉泥、施釉、烧制。设计首个陶瓷潮玩“L汪”时,为让作品既自然又耐高温,他反复修改十几版设计图。这份较真终有回报,“L汪”一经推出便爆火——这只以嗅觉探险为设定的小狗,既有游戏角色的鲜活,又有陶瓷的细腻,很快便卖出上万个。
在景德镇,蔡冬明见多了仿古陶瓷:同款青花瓶、雷同粉彩盘,老手艺虽在,却少了当代生气。他决心打破这种惯性:“陶瓷不该只是古董的代名词,也能是年轻人捧在手里的潮玩。”
于是,他将游戏科幻元素、治愈系文化融入设计:“喵小鲲”背着太空包,要在宇宙旅行中克服贪吃;“e星龙猪”顶着传统祥云纹,却是外星探险家;“角天兔Niko”淡定的模样,能给快节奏生活的现代人添份宁静。这些作品沿用景德镇传统高温陶瓷工艺,却长着年轻人喜爱的“潮玩脸”,一推出就成了青年人眼里的“网红”。
他还为这些角色编织出“候鸟宇宙”:“角天兔”负责宇宙旅行,“L汪”承担探险任务,“喵小鲲”守护本心。“我想让陶瓷不只是装饰品,更是能讲故事、能共情的朋友。”面对“陶瓷做潮玩成本高、产量低,是否值得”的质疑,他笑着回应:“陶瓷能存上千年,我希望几十年后,还有人捧着这些小兽,想起现在的故事——这就是陶瓷文化的生命力。”
如今,景德镇做陶瓷潮玩的设计师越来越多,蔡冬明的候鸟陶成了先行者。他用亲身经历证明:把游戏美术的创意、潮玩的审美,嫁接到千年陶瓷技艺上,能让老手艺“长”出新模样,在传统与潮流的碰撞中,结出非遗传承的新果实。
“非遗出海,必守文化本真”
“这个时代不缺艺术家,缺少文化的传播者。”在景德镇湖田瓷社,80后洒蓝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章晨,正以陶瓷为纽带,搭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2004年,刚到景德镇上大学的章晨,被“庆祝景德镇建镇1000年”的横幅触动:“感觉像一场跨越千年的邂逅。”大学毕业后,他与同学在湖田古瓷窑址旁办起新青年湖田瓷社,立志让老手艺跟上新时代。一次偶然收藏的明清洒蓝瓷片,让他萌生了将600年前明代洒蓝技艺与1000年前宋代影青划花工艺结合的想法。为实现这一目标,他埋首史料、反复调试釉料,经过数年调试,让洒蓝釉色不仅兼顾了古瓷的静谧,还呈现出现代审美。2021年,章晨成为陶瓷洒蓝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章晨的心中,从不止于守住陶瓷技艺的火种——他更想让这千年瓷韵,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信使。一次偶然的相遇,让他结识了德国奥芬巴赫设计学院院长克劳斯 海瑟。
2016年国庆,两人在景德镇的窑火旁共处七日。当温润的瓷土在指尖流转,窑烟裹着釉色的清香漫开,克劳斯彻底被陶瓷的魅力俘获。他主动提议共同设计马克杯,却执意要求“必须用景德镇的土,找本地工匠烧”。章晨表示“在德国本地制作更省成本”,克劳斯坚定地说:“没了中国文化的灵魂不行。”这句话,如窑火淬瓷般,更坚定了章晨“非遗出海,必守文化本真”的信念。
这场合作,成了跨洋交流的起点。2017年,“新蓝”中德陶瓷跨界设计展在德国开展,此后一连办了五届;从未开设陶瓷课程的奥芬巴赫设计学院,不仅特设中国陶瓷选修课,还聘请章晨为特聘教师,由他讲授中国陶瓷史以及中外瓷艺交融之美。
如今的湖田瓷社,已是中外青年交流的平台:汇聚全国数百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联动41所院校,数万名中小学生来此研学;章晨五年开展公益讲座100多场,线上传播量超亿次。
“非遗出海,从不是简单的技艺输出。”章晨正以网络为桥,探索讲好中国陶瓷故事。恰如古丝绸之路载着景德镇瓷远渡重洋,他以创新为帆,让千年瓷韵化作中外文明对话的璀璨符号,在新时代续写着非遗传承与文化交流的新篇。(陈化先、李 芳、李政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