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在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罗行社区,罗行艺术墟召开媒体通气会,官宣9月30日,年度大墟“墟游记2025·罗行艺术墟”将拉开帷幕。今年,罗行艺术墟将邀请国内外超过50名艺术家、设计师等驻地创作,并在此次年度大墟活动上集中呈现艺术作品。
今年“墟游记”期间,还有超20场工作坊等活动接连开展,开幕演出、唱片市集、车尾箱市集、电影放映会、音乐快闪等活动精彩纷呈,力求让广大市民游客过上一个充满艺术气息,既新潮又好玩的国庆、中秋“黄金周”假期。
在罗行墟,乡土文化的艺术活化持续实践,2025年“墟游记”活动将展现丹灶大力实施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最新成效。
罗行艺术墟艺术社区营造现场。通讯员供图
展品焕新
艺术墟向水“生长”
今年“墟游记”活动期间,将有来自9个国家超50位艺术家、设计师,带来公共雕塑、平面设计、自然艺术、绘画、文物展、影像、声音、多媒体、AI、工艺美术等艺术作品,其中,永久装置超25件,特邀作品3组。
他们既有选择Led灯、镜面不锈钢、太阳能光伏板灯等新颖物料,也有采用老墟生活旧物件、本土木材、当地泥土、香云纱以及罗行特色竹编作为创作材料,利用老墟的空间、建筑进行创作、展示。
比如,当代艺术家叶文在去年利用金属结构和竹编,创作出装置作品《星空之约》。今年,他将抬高框架,并尝试使用不同材料,让作品“再生长”;艺术家孙犁用竹条、不锈钢等创作龙形装置作品,与丹灶传统龙舟相呼应;艺术家谢建平把旧水塔化作画布,用“城市乌托邦”的构想,把罗行老墟的肌理与岭南生态意象重新编织,让本地元素与未来几何交错生长。
艺术家谢建平以罗行老区水塔为“画布”进行绘画艺术创作。通讯员供图
活动期间,罗行艺术墟还将举办超20场工作坊,4场以上交流会、沙龙活动,并有开幕演出、唱片市集、车尾箱市集、电影放映会、音乐快闪等一系列精彩活动。
今年,乘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佛山推进环西江—北江区镇村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和“四山两江”文旅精品区建设。丹灶地处这两大片区的核心地段,今年顺势提出打造南沙涌艺术水脉,以罗行艺术墟为起点,持续擦亮“墟游记”品牌,构建“一河两岸”艺术长廊。
艺术家与志愿者共建罗行社区花园。通讯员供图
通气会上,罗行艺术墟项目艺术总监、艺术家向阳透露,结合南沙涌“一河两岸”艺术长廊的规划布局,今年将有多个户外艺术展品向堤岸和南沙涌江面拓展,开幕演出作为本次“墟游记”活动的一大亮点,也将以南沙涌为舞台盛大上演,罗行艺术墟将坚持以人文引领,助力建设环两江先行区南海丹灶片区。
艺术常驻
百年老墟更具活力
毗邻北江支流南沙涌的罗行墟,因水而兴,因竹编手工业而盛,有300多年历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马路经济”兴起以及现代器具普及,罗行竹编手工业失去了活力,曾经街铺林立、热闹繁华的罗行墟归于沉寂。
2024年,在全省上下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南海大力发展人文经济的背景下,丹灶以“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为抓手,充分发挥艺术家向阳等“文化产业特派员”的带头作用,吸引更多国内外艺术家驻留创作,带动社区干部、居民、周边企业等积极投身共创,打造罗行艺术墟,举办“墟游记”活动。
去年的“墟游记”活动持续9天,贯穿国庆黄金周,共接待游客约15.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1560万元。
此后,罗行艺术墟实行常态化开放运营,每月举办主题墟日活动,有效带动一批年轻人返乡创业,以主理人的身份推动餐饮、茶咖、文创等商业业态落户罗行艺术墟。政府、社区、艺术家等合作激活市级非遗罗行竹编,促成罗行艺术墟发展成为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艺术家创作融入佛山市级非遗罗行竹编。通讯员供图
去年,“罗行艺术墟构建艺术乡创新局面”入选2024年度全国乡村文化建设典型案例,成为佛山唯一、全省唯二的入选案例;在2024年底召开的南海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上,“南海好墟撼”计划发布,标志着“墟游记”经验面向南海全区推广。
据统计,截至目前,罗行艺术墟已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带动丹灶全域旅游收入超3790万元,各媒体总曝光量超900万次。
罗行艺术墟项目执行总监柳莎介绍,过去3个多月来,参与今年“墟游记”的艺术家陆续进驻罗行艺术墟,深入考察进行艺术布点,着手进行创作,接下来20多天,将有更多艺术家、艺术工作者走进罗行艺术墟,一批商业项目加速推进,力争以今年“墟游记”活动为契机,对外展现一个更为惊艳、更具活力的罗行艺术墟。
艺术家、艺术工作者深入罗行区考察布点。通讯员供图
采写:南方+记者 林洛峰
通讯员 林静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