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暑期档有一部片子叫《南京照相馆》,截至目前票房已接近30亿元。这部片子拍得很不错,笔者也去影院观看了。但有一个奇怪的文化现象值得关注:影片还未上映,网上就有一群“反思怪”跳出来声称,这部片子是在渲染 “仇恨教育”,只有“民粹主义者”才会看;还质问“为什么只记住仇恨,不学习日本的长处”,云云。
(图源:视觉中国)
在笔者看来,这些人恐怕是带着特定目的的。他们刻意将“认识历史真相”与“渲染仇恨教育” 画上等号,这本身就是一种误导。什么是“仇恨教育”?是对方本没有做过某件事,你却凭空捏造、恶意污蔑,以此煽动仇恨 ——这才叫“仇恨教育”。而《南京照相馆》是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作品,它的核心是把曾经发生过的历史告诉国人,让我们铭记过去,这何错之有?显然,这帮人是在故意混淆视听,他们不是蠢,而是坏。
电影《南京照相馆》中的暗房既是一群普通人的避难所,也是守护历史真相的隐秘阵地。
有这么多人跳出来抵制《南京照相馆》,也从侧面反映出我们社会的复杂性。当下中国社会中,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亲美、崇美、惧美,以及对美国体系盲目认同的心理。当西方人拍摄《辛德勒的名单》时,这些人怎么不说这部电影是在宣扬“仇恨教育”?
(图源:互联网)
此外,《南京照相馆》自问世以来遭到如此多的恶意批评,背后不排除有资本力量在插手。有些人是被资本“熏陶”出来的,说得严重一点,他们更像是资本的狗,连思维模式都是被资本圈养的。有人故意将“认识历史”等同于“仇恨教育”,本质上就是在为资本的目的服务。
还有些人,刻意将《南京照相馆》的影迷定义为“民粹主义者”——这同样是一种污蔑,也是他们常用的抹黑手段。这帮人很有意思,总喜欢把自己摆在“精英”的位置上,用一种“上帝视角”去“教育”和“启蒙”老百姓;可事实上,恰恰是他们自己最需要接受真正的启蒙和教育。
“民粹主义”是什么?它本质上是一种极端的集体情绪,核心特征是“做事只凭情绪,不凭理性”。但在现实中,“民粹主义”这个词,很多时候成了某些人贬低老百姓的工具——但凡他们不喜欢、但老百姓普遍认可的事物,就会被他们扣上“民粹主义”的帽子。笔者倒建议,这些人不妨去跟特朗普好好讲讲“民粹主义”,毕竟特朗普在美国是标准的民粹主义者。
民粹主义在我国确实存在,但受到有效遏制,根本不是中国社会主流。而这些人把《南京照相馆》的影迷污蔑为“民粹主义者”,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认知战”打法。这种做法的背后,暴露的正是这帮“公知”极度的愚蠢,以及那种俯视众生的傲慢。
8月在北京举办的纪念战争结束80周年展览上,名为《落日——1937年12月在南京》的艺术作品。(图源:美联社)
更有甚者,还会故意转移话题:把“正确认识历史”的讨论,强行扭转到“应该向日本学习”的方向上。他们的真实目的,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抹去或淡化日本侵华的历史事实。说得严重一点,这些人所持的正是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立场。
上述这些错误言论,不仅混淆视听,更会对公众认知造成极大危害,值得我们高度警惕。我们绝不能让这些歪曲历史、误导大众的声音在互联网上大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