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世人评“宁走鬼门关,莫遇马阎王”
三国时代奇才马忠,擒关羽、射杀黄忠,胜率80%,却未受重用,最终身首异处。
襄樊之战,是三国时期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
据《三国志》记载:
“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
此役中,关羽率领荆州之兵,围困襄樊,水淹七军,生擒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
关羽的军事才能和勇猛在这场战役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曹操甚至一度考虑迁都以避其锋芒。
关羽的兵力虽然在战役初期取得了重大胜利,但随着战事的持续,兵力逐渐消耗,且得不到及时的补充。
但就在这时,关羽的粮草渐趋紧张,为此他差人前往荆州向糜芳和傅士仁催粮。
还说了一句“还当治之”,二人闻之恐慌,遂献出荆州转而投靠孙权。
据《裴松之注三国志》记载:
“羽围襄阳,将降曹仁,生获于禁,威震华夏。魏王操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司马懿、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操从之。”
关羽围困襄樊之际,曹操一方面派遣徐晃等将领率军救援襄樊,另一方面又勾结东吴,企图两面夹击关羽。
东吴的吕蒙趁机白衣渡江,奇袭荆州。
此时的关羽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困境。
在孙权夺取荆州之后,他迅速与曹操联手对关羽形成夹击之势。
面对双重压力,关羽不敌,被迫撤退至麦城。
此时,麦城既面临粮草短缺又缺乏援兵的困境,关羽无奈之下只能尝试突围。
然而东吴军队已将麦城团团围住,但关羽依旧不愿放弃,企图突破重围。
吕蒙于是巧妙地设下陷阱,故意让士兵留出一条通道引诱关羽出城。
当关羽冲出重围时,吕蒙随即下令将其包围并成功生擒了他。
执行这一任务的关键人物是马忠。
据《三国志》记载:
“权征关羽,璋与朱然断羽走道,到临沮,住夹石。璋部下司马马忠禽羽,并羽子平、都督赵累等。”
潘璋与朱然截断关羽的退路,最终在临沮,马忠将关羽擒获。
关羽领兵进山谷,遇马忠伏击。虽部众疲惫,赤兔马领头,仍保战力。
马忠待机发令,吴兵四起围攻。
马忠指挥士兵勾倒赤兔马,致关羽坠马被困,最终被擒。
后关羽被孙权下令斩杀,也意味着刘备军团荆州的覆灭。
刘备得知关羽被东吴所害,悲痛欲绝,誓为关羽报仇。
黄忠与关羽情谊深厚,悲愤交加,执意出战。
《三国志・黄忠传》中虽然没有直接记载黄忠为关羽报仇之事,但从黄忠的生平事迹和性格特点来看,他为关羽报仇的行为是符合历史逻辑的。
战场上,黄忠率蜀军与东吴军队对峙。马忠深知黄忠勇猛,不敢轻敌,决定用计谋对付他。
战斗开始时,马忠佯装胆怯,命令士兵缓缓后退,诱使黄忠追击。
黄忠部下提醒小心有诈,但他艺高人胆大,继续率领士兵前进。
当追至山谷时,马忠突然停止后退,摆好阵型,下令放箭。
黄忠临危不惧,挥舞大刀拨打飞来的箭矢,但终因箭矢太多而渐感吃力。
马忠亲自瞄准射出一箭,击中黄忠肩膀。
黄忠强忍疼痛继续战斗,怒目圆睁喊道:“吾乃黄忠,岂会被尔等小人所败!”
其部下纷纷上前保护并与东吴军队激战试图为黄忠突围。
黄忠回到营内,箭疮疼痛加剧,其又年事已高且身体虚弱,已是奄奄一息之态。
刘备亲自到营帐中探望,黄忠就此离世,终年七十五岁。
《 三国演义》里面这样描写:
忠曰:“臣乃一武夫耳,幸遇陛下!臣今年七十有五,寿亦足矣,望陛下赡保龙体,以图中原!”言讫,不省人事,是夜殒于御营。
虽然孙权手下有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人,但他并未得到重用。
原因是虽然他成功俘虏了关羽并射杀了黄忠,但这些胜利并非通过光明正大的方式取得,其武艺平平,而且出身并不显赫。
最终,这位东吴的年轻将领马忠遭遇了不幸的命运。
他在熟睡时被蜀汉的降将麋芳和傅士仁背叛并刺杀,导致他身首异处的悲惨结局。
麋芳和傅士仁杀害马忠后,本以为可以借此机会重新投靠蜀国。
然而,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命令关羽的儿子关兴残忍地将二人杀害。
据说,这两人死时甚至衣服都没来得及穿好。
关兴为了替父报仇,而刘备则用他们的尸体来祭奠关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