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灵疗愈》
王焱 著
本书通过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重塑人们对困境的认识,从而达到疗愈心灵的目的。
序: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开创性力作
刘迪生(著名作家,《华夏》杂志总编辑)
与王焱教授结缘,源于广东文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章以武教授的鼎力推荐。章教授是我“广东文学攀高峰”项目的指导老师,对王焱推崇至极,盛赞她是集渊博学术造诣与非凡人格魅力于一身的师者典范,直言其生花妙笔,定能为我主编的《华夏》杂志添彩增辉。
果不其然,从王焱教授后续在《华夏》发表的作品中,我真切感受到了她“两套笔墨”的好功夫——她是少有的能兼顾学术深度与大众审美的学者:既能撰写曲高精深的学术论文,用精准逻辑与高深理论剖析传统文化的内核;又能写就妙趣横生的国学小文,以鲜活语言与饱满情感传递传统文化的温度。这种雅俗共赏的文笔,恰恰契合了《华夏》杂志“连接学术与大众”的办刊理念。
相由心生,古人诚不欺我。记得初见王焱女士,她身形娇小,身着浅米色旗袍,几缕碎发轻垂耳畔,浅笑嫣然,举手投足之间,既显端庄又不失亲和。她身为“湘女”,恰似那出水芙蓉般清丽脱俗,却又在不经意间流淌出江南女子的婉约风韵。那“眉若远山含烟,目似秋水盈波”的温婉和书卷气质,令人感到舒适,且心生敬意。
王焱教授虽年轻,但著述颇多,在学界早有盛名。她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33岁便获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与文艺美学研究,现担任广东省国学学会会长等社会职务。近十年,她面向普罗大众做了大量国学普及与推广的工作,在广州新闻电台开设了国学专栏节目《王焱的国学天地》,被评为2024年“南国书香节十大优秀阅读推广人”。
除这部书稿外,王焱教授已有两部专著问世,数量不算多,但皆是用心用功用情之作。其专著《得道的幸福——庄子审美体验研究》被誉为“以鲜活的生命体验,赋予古老经典以时代新声的典范之作”。她深耕庄子研究20余载,而在博士后研究阶段又转向外国文学文化研究领域。另一专著《一个别处的世界——梭罗瓦尔登湖畔的生命实验》以“瓦尔登湖实验与道家哲学的互文性与张力”这一开创性视角,让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入选当当文学评论与鉴赏图书畅销榜,一年之后再版,获省社科优秀成果奖。
王焱教授的新著《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灵疗愈》脱胎于其花大气力打造的同名慕课的讲稿。该慕课以双语字幕阐释激活传统智慧,为现代心灵提供文化疗愈方案。用英语传达中华民族如此独特、瑰丽、深厚的生命智慧,这是一个多么大的挑战。而王焱就是这么一个喜欢不断拓展自己边界的先行者和勇敢者。这门课程不仅深受学生喜爱,而且获评省级一流课程。
值得一提的是,此慕课亦展示出了王焱教授良好的媒介和传播素养。几乎在每一节课的开头,都会有一条小鱼提出一个我们在生活中普遍感到困扰的问题,而每一节的授课内容也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小鱼意象借用了《大鱼海棠》这部有着浓重庄子色彩的国产动漫。慕课中这条提问的小鱼在后面的章节中逐渐变大,终化为鹏。王焱希望学习这门慕课的学员,能够收获心灵的成长与精神的超越,就如同鲲化鹏一般。
以上学术探索与实践,是王焱“古今交融、中西贯通”学术视野的生动呈现。而我手上的这本《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灵疗愈》,从书稿撰写到最终出版,花去她六年时光,更是她对自己、对社会、对时代的一个交代。
此书借鉴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资源中所包含的心灵疗愈价值进行阐发,依次探讨了获得平等感、平和感、自由感、自适感、满足感、美妙感、和谐感的方法。每一章的开篇都会指出本章对应解决的人生困境,以及解决问题所需的主要思想资源。而每一节开篇都会提出一个人们普遍存在的现实困惑,如内卷的焦虑、躺平的无奈、容貌焦虑的困扰,然后对这些困惑进行解答,帮助读者获得走出困境的方法。该书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清晰晓畅,好读耐读,紧扣现代人心灵深处的痛点,如琴弦轻拨,于读者心间最柔软之处产生共鸣。
此书不仅能为人生苦难的解决贡献中国理论与中国经验,彰显中国特色与中国气派,从而增强文化自信;亦能达到升维认知体系、升华人生境界、增进身心能量的效果,从而提升精神素养和幸福指数。总之,此书将高深的中国思想化为实用的心理学自愈指南,堪称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开创性力作。
在当下社会,焦虑、抑郁、麻木等情绪如暗夜幽灵般悄无声息地钻进人们的心房。如何调适消极情绪,让心灵重归平和与自由,成了摆在每个人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藏着诸多安顿心灵的瑰宝。这些瑰宝于中国历史长河中,如精神上的定海神针,发挥着类似西方宗教和心理治疗的作用。
王焱既以国学专家的厚重与深邃,载着迷茫的人们穿越东西方思想的激流,探寻心灵的归宿;又以文艺评论家的细腻与敏锐,为这些难以捉摸的时代负面情绪找到安顿的栖居地。全书以广阔的视角、深刻的洞察力和温暖的文字,为现代人的心灵疗愈提供了一条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路径。
此书的许多论题,譬如“如何从低价值中解脱出来”“如何克服死亡恐惧”“如何处理健康与工作的冲突”“如何在自我和他人之间做好平衡”“如何应对别人的冒犯”“如何获得学习的内驱力”“如何从普通的事业中获得成就感”“如何与欲望相处”“如何感受茶之美”“强者如何与人和谐相处”“如何提高对美好的感知力”“如何提高爱人的能力”等,都是日常生活中深深困扰我们的问题。由此也可见王焱的学术研究,绝不是囿于书屋、束于高阁的,而是面向大地和众生的,是连着烟火、接着地气的。
静谧之夜,我独坐于灯下,翻开这部书稿,读着读着,一字一句,仿佛穿越了千年时光,与庄子并肩而立,一同解玄机深奥,觅心灵归所。在书里,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建立起一种生命化的连接。这种连接,像是一场心灵的对话,一次灵魂的交融。我仿佛能听到古人的低语,感受到他们智慧的脉搏在跳动。
前些日子,工作的压力如巨石般压在心头,生活的无常又如狂风骤雨般袭来,让我变得异常焦虑。我仿佛置身于一片黑暗的森林,迷失了方向。而这部书就像一束温暖而明亮的光,带我走出那片烦恼的森林。它让我明白,幸福,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我们通过心灵的调适与对生活的正确认知,实实在在能拥有的东西。在这喧嚣的世界里,这部书如同宁静的港湾,让我疲惫的心灵得以栖息。
基于自己的真实阅读体验,我深深觉得:当你在“不可得”的怅惘里被焦虑啃噬得坐立难安,当你不由自主地陷入内耗、矛盾的恶性循环而无法挣脱,当你被巨大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情感如被冰封般压抑难抒,不妨翻开这本书。它恰似一场跨越时空的温柔对话,宛如一位睿智而温和的引路人,会耐心地教你怎样如抽丝剥茧般一点点放松,寻得那份久违的松弛;会引领你一步步接纳那个或许并不完美却真实的自我,与自己、与过去、与他人达成和解,进而让你的人生在从容中绽放自在之花,在自在里收获幸福之果。
王焱教授以现代西方心理学为镜,照见中国传统文化宝藏中的心灵疗愈价值,每一页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心灵成长与自我救赎的故事,为读者的心灵提供丰富的滋养。她的学术见地,宛若将青铜鼎彝熔铸成珠江新城的玻璃幕墙,让古老智慧折射出治愈现代焦虑的虹彩,照亮都市人疲惫心灵的归途。她的学术风骨,恰似白云山麓那株历经沧桑的榕树,根系深扎于秦汉砖瓦的厚重土壤,汲取千年文化的养分。她的学术枝干,于跨文明对话的广阔天地里肆意舒展,于市井烟火的温暖气息中轻轻摇曳。王焱教授的这部力作不仅治愈着个体的精神困境,也在重构着现代文明的精神基因。
愿《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灵疗愈》一书造福所有读者,真正成为国人自己的救赎梵音、心理良鉴。
是为序。
2025 年 7 月 3 日于花城
《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灵疗愈》
内容简介:
当下激烈的社会竞争与快节奏的生活,使得焦虑、抑郁成为人们的普遍性情绪。如何调适这些消极情绪?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安顿心灵的丰富资源,这些资源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类似西方宗教和心理治疗在精神安顿方面的作用。
本书借鉴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资源中所包含的心灵疗愈价值进行阐发,从人们普遍存在的现实困惑出发,依次探讨获得平等感、平和感自由感、自适感、满足感、美妙感、和谐感的方法,从而帮助读者朋友升维认知体系、升华人生境界、增进身心能量、提升幸福指数。
作者简介:
王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教授,广州城市舆情治理与国际形象传播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阐释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广东省国学学会会长,庄子研究专家。浙江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博士后,美国爱荷华大学亚太研究中心访问学者。获评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南国书香节优秀阅读推广人、惠妍卓越教学奖。著有《得道的幸福——庄子审美体验研究》《一个别处的世界——梭罗瓦尔登湖畔的生命实验》。主讲课程“中国文化”及慕课“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灵疗愈”获评省级一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