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画振兴图景 绘就山水乡愁——写在《关于促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三 乡村振兴擘画美丽乡村新画卷 擘画乡村振兴新画卷范文
创始人
2025-08-29 11:01:42
0

当晨曦中的民宿炊烟与都市游客的相机镜头相遇,当古村落斑驳老墙与现代设计的简约线条悄然融合,当乡土餐食的质朴滋味唤起游子深埋心底的乡愁记忆——一幅幅生动图景正在广袤乡野间铺展。三年前,由文化和旅游部等十部委共同印发的《关于促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文旅市场发〔2022〕77号)(以下简称《意见》)如一道清晰航标,为乡村民宿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指明了方向。这份承载着乡村振兴与文旅复苏双重期待的顶层设计,历经三年实践检验,正转化为神州大地上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蓬勃生机。

一、政策落地生根,乡村民宿发展驶入“快车道”

这份沉甸甸的《意见》出台于特殊历史节点:疫情阴霾下文旅行业亟需破局新路,乡村振兴战略呼唤产业深度支撑。十部委联手,剑指乡村民宿发展中的“堵点”与“痛点”——规划缺失、标准不一、基础设施薄弱、经营理念滞后等沉疴积弊。文件明确将乡村民宿定位为乡村振兴的“优质载体”、乡村旅游的“关键引擎”和农民增收的“坚实支柱”,为行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信心。

三载深耕细作,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多部门协同机制有效运转,地方配套政策纷纷落地。文化和旅游部牵头完善标准体系,推动全国等级旅游民宿评定工作规范化、常态化,迄今累计评定数百家标杆等级旅游民宿,为行业树起品质标杆。公安部门提升民宿治安管理规范化水平,市场监管部门加强食品安全指导,自然资源部门对用地政策给予支持性探索,金融系统创新“民宿贷”等产品……政策合力之下,昔日制约发展的“绳索”逐渐松绑。据相关行业协会统计,全国乡村民宿数量已突破30万家,年均拉动直接就业人数近200万,年综合经营收入超过500亿元,民宿已成为乡村经济版图中名副其实的“增长极”。

二、文旅融合引领,民宿成为乡土文化的“活化载体”

《意见》深刻洞察乡村民宿的灵魂所在——根植于乡土文化。三年来,文化和旅游部以“文化赋能”为核心,推动民宿超越单纯住宿功能,成为乡土文化的“展示窗”与“传承地”。

深挖在地文化,打造“一宿一韵”特色品牌。引导民宿主人深入梳理村落历史、非遗技艺、生产生活方式等独特文化基因,并将其融入建筑设计、空间装饰、服务体验之中。在浙江莫干山,由旧农舍、猪圈改造的民宿不仅保留原始夯土墙、木构梁,更巧妙融入竹编、蚕丝等当地元素;在陕西袁家村,民宿与关中传统作坊体验紧密相连,游客可亲手制作当地特色美食,让“住下来”延展为“深度文化体验”。

“创意下乡”激发内生动力。文化和旅游部全面推进“创意下乡”计划,将美学理念与专业设计力量引入乡村。中央美院、清华美院等团队深入福建屏南、云南沙溪等地,协助村民将闲置老宅转化为承载地方文脉的精品民宿,使传统建筑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屏南县龙潭村引入“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教学项目,吸引一批“新村民”成为民宿主人与文创带头人,沉寂山村蝶变为远近闻名的“艺术民宿村”。

非遗活化,让传统技艺“住”进民宿。推动非遗项目与民宿深度结合。四川明月村依托特色陶艺,在民宿中开辟陶艺体验工坊,游客可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习制作;贵州黔东南的侗族民宿,邀请歌师、绣娘定期展演,将侗族大歌的悠扬旋律、苗绣的绚丽色彩转化为可听、可看、可参与的沉浸式文化盛宴。民宿,由此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生动课堂与创新工坊。

三、产业升级提质,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意见》所擘画的“高质量发展”蓝图,正在实践中一步步具象化:

从“粗放”到“精致”,品质意识深入人心。等级旅游民宿评定树立标杆,带动行业整体提升卫生、安全、服务标准。游客明显感受到床品更舒适、卫浴更洁净、服务更贴心、安全更有保障。民宿不再仅是“能住”,更要“住得好”、“有特色”。

从“单一”到“多元”,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民宿成为串联乡村资源的“关键节点”。云南丽江“墅家”品牌联动周边生态农场,提供从田间到餐桌的有机美食体验;浙江安吉部分民宿与当地竹林、茶山合作,开发采挖春笋、茶园采摘等季节性农事活动。民宿+农业、民宿+康养、民宿+研学、民宿+户外运动等丰富业态蓬勃兴起,显著提升综合收益与游客粘性。

从“个体”到“集群”,协同效应日益凸显。各地探索民宿集群化发展模式,如北京延庆的“冬奥人家”、宁夏中卫的“黄河舍集”。集群化带来统一规划、品牌共建、客源共享、服务标准互认,有效克服单体民宿势单力薄之困,形成区域品牌合力,提升整体竞争力。丽水市打造“丽水山居”区域公用品牌,并构建“民宿智慧大脑”平台,整合营销推广、运营管理、客源导流等功能,为集群发展插上数字化翅膀。

科技赋能,智慧民宿渐成趋势。智能门锁、语音控制、线上预订、无人值守等技术应用日益普及,提升了运营效率与游客便捷度。数字化平台帮助民宿主人精准营销、管理房源、分析客群,推动经营管理精细化、科学化。

四、振兴效应显著,乡村迎来蝶变新生

乡村民宿的高质量发展,其溢出效应远超行业本身,深刻重塑着乡村面貌:

引人聚人,激活乡村“一池春水”。 精品民宿吸引了大量城市游客、投资创业者、艺术家、设计师等“新村民”回归或进驻。他们带来新观念、新技能、新资本,与本地村民共同参与乡村建设,形成多元主体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多地通过“认租老屋”计划,吸引外来“新村民”,与本地村民共同创业经营民宿与文创产业,使凋敝古村重现活力。

富民增收,拓宽农民“幸福之路”。民宿产业为农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创业的绝佳途径。除直接经营民宿外,农民还可通过提供餐饮、农产品销售、手工艺品制作、民俗表演、参与民宿用工等多种方式分享产业红利。浙江德清莫干山民宿集群的发展,显著带动当地笋干、茶叶等农产品溢价销售,农民收入结构更趋多元稳定。

环境提升,扮靓乡村“美丽容颜”。为满足游客对优美环境的需求,民宿发展倒逼农村基础设施加速升级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污水处理、垃圾分类、道路硬化、村容美化成为标配,许多昔日的“空心村”蜕变为生态宜居、风貌迷人的旅游目的地。民宿本身也常常成为乡村美学提升的示范点。

治理优化,提升乡村“善治效能”。民宿发展涉及多方利益协调,推动乡村治理创新。许多地方成立民宿协会、合作社,探索村民入股、利益共享等机制,促进决策民主化、管理规范化。乡村社区凝聚力在共同发展民宿产业中得到增强。

五、展望未来,奔赴更壮阔的山海

三周年,是回望总结的重要刻度,更是奔赴未来的崭新起点。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之路依然面临挑战:部分地区同质化竞争加剧、淡旺季波动显著、专业人才储备不足、部分区域过度开发、可持续发展理念需更深入贯彻。站在新起点,我们需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推动乡村民宿迈向更可持续、更高质量的未来。

深化文化赋能,守护乡土根脉。 挖掘好、传承好、弘扬好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避免民宿成为无根的“文化空壳”。支持有文化深度、有独特灵魂的民宿发展。

强化规划引导,优化空间布局。科学评估承载力,合理控制开发强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引导民宿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特色彰显”转变。

推动科技与绿色双轮驱动。 深化智慧化应用,提升运营效能与游客体验。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技术、绿色建筑理念、低碳运营模式,让民宿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乡村典范。

完善利益联结,共享发展成果。切实保障农民在民宿产业链中的主体地位和收益权,让发展红利更公平、更广泛地惠及乡村社区。

培育专业人才,夯实发展根基。加强民宿主人、管家、乡土文化讲解员、乡村运营师等专业人才培养,提升行业整体服务水平与创意能力。

三载栉风沐雨,三载春华秋实,十部委联袂擘画的蓝图,已在广袤乡野间催生万千气象。乡村民宿,这一颗颗散落于山水之间的明珠,正以其独特魅力,照亮乡村振兴的前行之路,承载着都市人“望山见水忆乡愁”的心灵归依。展望未来,更需各方持续携手,以《意见》为持续指南,推动乡村民宿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为描绘中国式现代化的壮美画卷增添更加灵动、温暖、充满希望的乡村底色。

(作者刘祖建系四川新南洋酒店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国旅游民宿等级评定专家)

责编:勾晓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清...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根据《清帝退位优待条件》中规定,退位的清帝“其岁用四百万元,由民国政...
原创 历... 摩洛哥是非洲西北部的一个沿海国家,这个国家曾经有一位君主是世界上娶老婆最多的人,他的名字是默德·本·...
原创 她... 在清朝前期的规矩里面,有一规矩叫做满汉不通婚,但是有很多清朝皇帝的后宫中却有许多的汉人妃子,就拿康熙...
原创 如... 赢了,也依然改变不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唯一改变的,也只能是蜀汉政权北伐成功的几率。但需要说明,这个北伐...
原创 免... 说起免死金牌,我们在很多影视作品里看到这个。在传统的印象中,拥有免死金牌后,犯罪之后不用被处死。很多...
原创 宋... 吕蒙正是宋朝少有的清廉宰相,但是他却有一个不太好的习惯,就是每天早餐都要喝一碗汤。 这碗汤可不是一般...
原创 历... 美洲黑奴是指从15世纪到19世纪期间,被欧洲殖民者从非洲贩卖到美洲大陆的黑人奴隶。他们在美洲遭受了长...
原创 历... 北洋大时代的生存智慧(三百零六):安得猛将兮守四方。 北洋十六年的夏天,曾经烜赫一时的“五省联帅”孙...
原创 清... 在清朝,皇帝经常会给大臣们赏赐一些金银珠宝,还有就是加官进爵。但是还有两种赏赐的方式很少有人知道,就...
原创 历... 历史上总有一些巧合,让人直呼不可思议,而且也只能用天意来评判,下面就分析几个这样的事件,看看他们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