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韵传薪 雁归同心|清新区举办“雁归”大学生“非遗”陶瓷研学活动
创始人
2025-08-29 00:31:48
0

为进一步加强“雁归”大学生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感认同与家园归属感,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与“非遗”文化传承和融合发展,8月26日,清新区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在龙颈镇同心窑研学基地举办了“陶韵传薪·雁归同心”暑期研学活动。此次活动聚焦“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的建设成果,深挖“非遗”文化,绘就家乡同心圆,通过沉浸式体验,以“非遗”为媒,搭建青年与本土传统文化对话的桥梁。

“非遗”传承人刘灶焕老师(左二)展示电瓷产品锤制与脱模等工艺。清新区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供图

“别小看这个木锤,它可养活了一代人!”“非遗”传承人刘灶焕老师边示范电磁产品的锤制、脱模等各种工艺边说道。刘灶焕首先带领大学生们走进同心窑研学基地展厅,展厅内陈列着多件石坎龙窑传统陶瓷精品,从古朴的日用器皿到精美的艺术摆件,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独特的工艺记忆。走进同心窑遗址,刘灶焕从石坎龙窑的历史渊源、制作的原料选取、成型工艺、烧制技巧等方面,进行了细致讲解和展示,让大家深入了解石坎陶瓷“非遗”文化的发展脉络与独特魅力。

陶瓷老师林钦(前排中)介绍实践所用工具及制法。清新区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供图

随后进入实践体验环节,工作人员提前准备好陶土、陶泥浆、毛刷等材料工具。清远中宿窑陶艺文化有限公司陶瓷老师林钦现场演示泥塑制作的基本手法,包括揉泥、塑形等关键步骤,并针对操作要点进行耐心指导。大学生们热情高涨,踊跃动手尝试,从最初的小心翼翼摸索,到逐渐掌握技巧,在揉捏、塑形的过程中,亲身感受陶土的质感与手工创作的乐趣,将自己对家乡文化的理解融入作品之中。

实践作品展示。清新区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供图

研学活动后,大学生们手握从陶泥中长出的“文化钥匙”,纷纷感叹解锁了家乡深藏的“非遗”密码。接下来,清新区人才驿站将通过不断丰富青年参与“非遗”传承的场景与路径,以“非遗”文化为重要纽带,激发他们对家乡传统文化的持续关注与投入,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新活力,让“非遗”文化在青年的心手相传下得以赓续,让古老文脉在青年的掌心中“鲜活”起来。

撰文:贺欢 通讯员 清新区乡村振兴人才驿站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品茶试旗袍,共话好家风 近日,苏州市姑苏区钮家巷内,一场别开生面的“苏韵旗袍·本草茶语”七夕主题活动悄然展开,为这个传统佳节...
原创 历... 匈奴在秦末时期开始壮大,并在汉初时期对中原政权产生威胁,此后几十载匈奴与汉争斗不断,经常爆发战争。但...
原创 历... 在中国有句这样一句俗语“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说的就是古时候的那些将军们大部分都不能善终...
原创 对... 与那国岛地位非常特殊,虽然现在这座岛屿在日本管辖范围内,但岛屿上生活的居民却认为他们的未来不是并入中...
原创 土... 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要事件,其历史意义深远且巨大。以下是土地改革对中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
“观万千景 写家乡情”民勤画家... 8月28日,由武威市文化馆、武威市西夏博物馆、民勤县文化馆主办,民勤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民勤县美术家...
原创 中... 国家的名字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最重要的是,看到国家的名字,就会容易让人联想...
原创 被... 近代史中无论是俄罗斯帝国,还是后来的苏联,都让俄罗斯人在世界舞台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其实俄罗斯人也...
原创 我... 电视连续剧《红日》描绘了华东野战军某军(纵队)与整编74师的战场纠葛,其中军长沈振新的爱人黎青是女扮...
遗产钻石不知如何处理?上海专业... 遗产钻石不知如何处理?上海专业钻石回收提供安心,公正的评估 家里长辈留下的钻石,总带着点特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