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由贵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从图云关出发——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抗战救护纪实》(以下简称《从图云关出发》)新书发布会,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举行。
《从图云关出发》以抗日战争“防御、相持、反攻、胜利”四个阶段为脉络,按时间顺序分述各类大小战役相关内容。该书为上下两册,共70余万字,记录了抗战时期各路医疗救护人员聚集贵阳图云关,再从图云关出发前往全国各战区、战场开展战时救亡工作的历程。
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杨未表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这部记录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抗战救护壮举的纪实作品具有特殊意义。贵阳图云关在抗战期间曾是救护总队驻地,广大医务工作者在此克服困难开展战地救护工作,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本书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精神的传承。
在贵州省文史馆特聘研究员王剑平看来,《从图云关出发》一书,是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视角里的中国抗战史。
“从动笔到成书总共花了近7年的时间。在创作过程中,我用了两种不同的表现方法,第一种是写论文的做法,将所有的出处都标注出来。第二种除补充了较多内容外,更注重非虚构语言的表达,努力让人物和事件从资料中出脱,使本书既有史料价值,又具有文学的可读性、形象性。”本书作者、贵阳学院副教授林吟在发布会现场分享了创作心得。
发布会设置了嘉宾访谈环节,多位救护总队队员后人到场分享历史故事。救护总队医生杨锡寿之女杨永楦回忆了父亲在图云关的工作经历,认为“生命至上、医者仁心”的图云关精神至今仍有启示意义;朱联贵讲述了家中4位长辈在山东沦陷后共同加入救护总队的事迹;陈志利分享了叔爷爷陈璞作为药学家终身投身医疗事业的故事;被救护总队救治的军官李志敏之子李性刚,回忆了父亲当年看到红十字旗帜时的激动心情;刘天一现场展示了以救护总队为题材创作的绘画作品。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图/赵珊珊 实习生 熊天翔 王文佩
编辑/刘立超
二审/姚曼
三审/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