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搜狐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在某音上刷到了一间全屋配备智能家居的茶室,很是新鲜,围观者众多。
茶室主人只需微微开口下达指令,泡茶的茶具便能从隐藏的台面下升起。
连递茶这样的动作,都可以用智能家居替代。
不禁联想,再这么发展下去,是否有一天,连泡茶都不用自己动手了?
若真实现了泡茶全自动,那喝茶的乐趣,怕是要少掉一大半。
虽然网上各种懒人泡茶法十分流行,但真要论体验感,喝茶还得自己泡。
这跟存茶是一个道理,许多资深的老茶客,比起买现成的老白茶,都更偏向于自己存。
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感受茶味变化,有时比“一步到位”更能获得成就感。
存茶时,外包装的密封很重要,但环境因素也不能忽视。
相信很多爱存茶的朋友,都有过这样的想法:只要包装密封得好,就能“一劳永逸”,室内环境如何都无所谓了。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其实,存茶远没有这么简单。
《2》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密封”,和白茶储存时所要求的“密封”,并不是一回事。
白茶的储存,用的是三层包装法,每一层包装都单独用绳子紧实地扎起来,或者用胶带封上。
相对于完全敞开的袋口,这种包装方式能有效减少空气的流通,大大降低外界水汽对白茶的影响。
但显然,它做不到百分百隔绝空气。
空气中的水分子极其细微,又无孔不入,遇上高湿度的环境,那些看似被封锁在包装外的水汽,会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渗透进去。
尤其在南方潮湿的梅雨季节,或者台风天,人体都能感受到明显的潮湿,对于吸附性极强的茶叶来说,受潮的风险更高。
同理,外界中的异味,也会和水汽一样,缓慢地透过包装影响内部茶叶。
如果你的存茶房间常年空气不流通,整个空间都充斥着沉闷驳杂的气味,那么,存出来的茶很可能已经染上了陈仓味。
长期将茶叶放在厨房中储存,也容易染上油烟味。
这便是所有专业的存茶指南都在强调,必须将茶叶隔墙离地存放,并且放在干燥通风处的原因。
墙壁和地面,尤其是走廊、地下室的墙壁和地面,是最容易凝结水汽的地方。
如果存茶箱紧贴着这些地方存放,用不了多久,纸箱便会被潮气浸湿,长出霉斑。
而通风干燥也是为了保证存茶环境的空气流通,避免生出异味。
这些建议都在告诉我们,存茶时,外部环境不可忽视。
《3》
当然,肯定有茶友会问,既然如此,那我们将茶叶抽成真空,完全隔绝空气不就可以了吗?
茶友们须知,温度和光照的影响,不会因密封而消失。
即便采用真空包装完全隔绝空气,外界的温度和光照仍然会对茶叶品质产生直接影响。
无论是太阳光的直射,还是室内白炽灯的长时间照射,都会损害茶叶品质。
茶叶长期暴露在光线下,叶绿素及其他养分的氧化过程会加快,最终导致茶叶失香失味。
所以,即便抽了真空,如果不避光储存,茶叶品质依然会受到影响。
再说温度。
白茶的陈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需要稳定而温和的环境。
外界环境的温度,会通过包装传递到茶叶的内部,长时间的光照也会使茶叶升温。
但适合白茶陈化的温度大约在25度左右,过高的温度同样会加速茶叶的氧化过程,使茶叶的内质大量损耗。
过低的温度,则会让茶叶中负责物质转化的酶的活性降低,使转化的过程变得极其缓慢,甚至完全停止。
因此,即使能将白茶完全与空气隔离开来,我们也依然需要为它寻找一个阴凉避光的存放场所。
《4》
虽然前面都在用“抽真空”做假设,但有必要纠正一下,存白茶完全不建议抽真空。
白茶的陈化不是简单的密封保鲜,而是叶内养分缓慢进行酶促反应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白茶内部的活性酶,需要与微量的氧分子发生反应,从而驱动茶叶的内含物质进行更好的转化。
如此一来,白茶的茶汤才能逐渐变得醇厚、柔和,香气也会从清新的毫香、草药香,转为更成熟的药香、陈香等香型。
故而,白茶的陈化需要适量的空气参与。
常用的三层包装法,真正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创造一个绝对真空的环境,而是为了让白茶能够在一个相对稳定、安静的环境中,平稳地进行物质转化。
这个环境既能有效阻挡外界的水汽、异味、光线等干扰,又能留存一定的氧气,供白茶陈化使用。
如果用抽真空的方式把白茶与外界隔绝起来,就等于夺走了它陈化所需的必要条件。
没有了氧气的参与,白茶的转化过程就会基本停止。
这样的茶,哪怕存放十年、二十年,也几乎不会有什么变化,所谓的“越陈越香”,就成了一句空话。
《5》
回到最初的问题:茶叶包装得好,就可以不管不顾了吗?答案已经很明确了。
无论是三层包装法的“密封”,还是完全抽真空的“密封”,室外环境始终会对白茶的陈化造成影响。
对白茶来说,外部环境既是源源不断的干扰,又是陈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我们要做的,是为白茶选择一个尽可能稳定的环境,为三层包装法再加上一道保险。
存茶从来就没有“一劳永逸”,如果时刻想着偷懒,想着一步到位,那还是不要存茶了。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6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