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罗村镇的街头巷尾悄然披上了五彩新装。一幅幅生动传神、充满人文气息的墙绘作品跃然于昔日斑驳的墙体上,成为这个小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作品的创作者,是来自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的青年学子。他们用16天时间,以艺术为笔,以乡村为卷,为罗村镇绘制了总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的40幅墙绘作品。
一墙一故事,绘出乡村新貌
创作团队充分考虑当地文化特色和村民审美需求,设计了"农耕文化"" 民俗风情""红色记忆""网红打卡"等多个主题板块。金色的麦浪与农民丰收的笑脸相映成趣;动画片里的场景唤起了许多人的童年记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通过现代艺术手法获得全新演绎。
"以前这些墙要么光秃秃的,要么贴着各种小广告,现在这些画让我们镇变得更有精气神了。"村民温宁宁告诉记者。
对罗村镇的村民而言,这些墙绘带来的不仅是环境的美化,更是一种文化认同与精神滋养。
墙绘作品还成为了当地的文化地标。不少周边乡镇的居民专程前来"打卡"拍照,这些作品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让罗村镇的知名度得到了显著提升。
校地合作,打造乡村振兴新范式
罗村镇政府高度重视此次墙绘活动,将其视为推动乡村文化建设、提升镇容镇貌的重要举措。这些墙绘不仅改善了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也为罗村镇打造了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 ”,吸引了外来游客的关注,助力乡村旅游发展和文化传播,体现了镇政府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果。
"这些墙绘不仅美化了我们的家园,更塑造了罗村镇的文化名片。"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太原理工大学子们的创作,为我们镇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文化活力,也成为我们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起点。"
镇政府在活动期间为学生们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包括住宿、餐饮和创作材料等保障,确保了墙绘活动的顺利进行。此次合作也为今后校地合作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经验。
组织引领,团县委搭建青春建功平台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由团县委牵头组织,旨在搭建高校与地方合作的桥梁,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深入基层、服务乡村。团县委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优势,精准对接地方需求与高校资源,为太原理工大学子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组织此类活动是我县深化校地合作、服务人才发展的关键举措。"团县委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搭建这样的平台,让更多青年学子走进我县、了解乡村,用他们的智慧和才华助力乡村振兴,同时也让他们在实践的熔炉中受教育、 长才干、作贡献。"
团县委将持续深化此项工作,将其打造为凝聚青年、服务中心大局的品牌项目,引导更多青年力量投身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火热实践中。
实践育人,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
对太原理工大学的学子们来说,这次社会实践是一次难得的成长体验。他们走出课堂,直面真实的乡村环境,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在创作过程中,他们不仅锻炼了绘画技能,更学会了与村民沟通、理解在地文化,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这是一次深刻的教育实践,也是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
"我们早上九点就开始工作,一直到晚上十一、二点,虽然很辛苦,但看到村民们满意的笑容,觉得一切都值得。" 团队队长常同学说,"这次实践让我们真正理解了艺术如何服务社会、如何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更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们在创作同时与村民交流,深入了解当地文化,这些经历都成为了他们宝贵的财富。
带队教师梁老师表示:"这样的实践活动实现了高校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的统一。学生们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同时,也完成了自我成长和艺术理念的升华。"
如今,这些墙绘已经成为罗村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墙绘虽静,其意深远。它们静静地诉说着乡村振兴的故事,展示着艺术与乡土融合的无限可能。太原理工大学子们用青春和才华绘就的,不仅是一面面美丽的墙体,更是一幅幅充满希望的时代画卷。
来源:石楼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