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松梅
平谷区有个南山村,村里有民宿、村咖和大型艺术装置。这里是全国首个“平急两用”新型乡村社区,周末热热闹闹接待游客,碰到紧急情况,能迅速转化为应急安置场所。
闲适悠然的南山村,曾有一段烽火岁月。80多年前,那里曾被日本侵略者划为无人区,村干部留守山洞中坚持抗日,配合八路军筑起保家卫国的铜墙铁壁,留下了“铜南山”的美名。
从山上俯瞰南山村。 本报记者 甘南摄
大学生在南山村进行彩绘。 平谷区委宣传部供图
2024南山艺术季亮相的树上艺术装置。 平谷区委宣传部供图
“南山村惨案”遗址。 平谷区南独乐河镇供图
抗战岁月
村干部坚守“山洞村公所”
南山村位于盘山北麓,抗日战争爆发后,冀东八路军第三支队经常在这里活动。1941年,附近被侵略者划为无人区重点扫荡,日伪军先后7次烧村,上千间房屋成了废墟,连烧剩的房基破砖都被刨出运走,修建炮楼。
“日本鬼子干的坏事,我们都听老辈儿人讲过。”村民张江已经80多岁,说起“闹鬼子”的时候,他声音颤抖着,恨得牙痒痒。他姨父家在天津蓟县,跟南山村只隔一道山梁,“他们村有一户藏着电台,被鬼子发现后,13口都被杀了。小孩子要往外跑,鬼子举起刺刀挑起来,又给撇到火坑里了。”
南山村的村民扶老携幼,下山投亲靠友,来不及撤出的30余名乡亲惨遭杀害,史称“南山村惨案”。但这个坚韧的村子并没有屈服,李俊才、高汉生等6名村干部找了一处山洞躲着,他们负责监视敌人,掩护八路军的伤员和物资,为八路军和抗日政府传递情报。
这处山洞后来被称为“村公所”,位于村北的一处山崖上。周边荒草没膝,洞里阴冷潮湿,而且它出乎意料的狭小,仅容一个成年人蹲着前行。难以想象,几个五大三粗的汉子是如何在洞里坚持斗争了近一年。据村里的老人讲,干部们铺山草,点松明,吃野菜粥,鬼子盯得紧的时候,只能吸吮石壁渗出的水滴解渴。
历史从不曾被忘却。眼下,南独乐河镇正筹备建设铜南山峥嵘岁月展览馆,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
发展时代
全国首个“平急两用”乡村
宋艳玲是南山村的媳妇。十年前刚嫁过来时,最大的感受就是沉闷,年轻人大多外出工作,留守的多是老人,农宅都空了三分之一。没有产业,村里就拿不出钱搞基建,连村路也是坑坑洼洼的。
“山上的核桃、柿子没人收,秋天落得满地都是。”她指了指远处的苍郁大山,“风景好是好,可前些年连个饭馆也没有。游客大老远来了,缺吃少喝,谁会来第二回?”
2023年,平谷区成为国家级“平急两用”先行示范区,计划在公共基础设施中嵌入“平急两用”功能,以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南山村位于山坳里,在全区基础条件最薄弱,因此被纳入试点。从此,资金、技术和新的理念,源源不断往山坳里汇聚。
南独乐河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南山村共收储80户闲置农宅和集体用地,统一建设高品质休闲综合体。如今已完成70户精品民宿、10处公服配套建设和150处风貌提升改造,应急时能迅速切换成安置住宿中心、交通保障中心、饮食制作和配送中心、物资储备中心等。
几十家精品民宿开了张,既有北京四合院、徽派青砖房风格,也有欧式建筑。今年,咖啡馆和萌宠店入驻,“五一”期间共吸引游客超1.7万人次,32家民宿接待了1200人次游客,客房营收22.6万元、餐饮营收约5万元。
宋艳玲在民宿客服部入了职,白天拾掇客房,不耽误接送孩子上学。“我们是国家级的‘平急两用’试点。”她语气里透着骄傲,如果有客人问起来,她会详细地解释,还不忘加上一句,“别看咱南山村偏远,但一直守护着首都。”
艺术来到乡间地头
南山村第一书记孟超是清华美院的博士后,来到村里后,他剃掉了文艺范儿的飘飘长发,留起了寸头。
“这里的日子很慢,像个世外桃源。”孟超一眼就看中了这里的与众不同。北京的乡村旅游发展了几十年,游客不满足于吃虹鳟鱼、烀饼子,而是希望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一个艺术乡建的想法应运而生。
属地政府和高校也很支持,2023年举办了首届南山艺术季,吸引了京津冀八大高校的美术学院参与。正是从那年起,南山村的名气一年比一年大。
在传统语境中,“南山”二字自带松弛感,拥有艺术气息。如今这里真的成了一座无穹顶的艺术馆。一进村口,大家就被一道石头围墙所吸引。按照不同的形状,石头被涂上颜色,画成白菜、柿子、大桃、西红柿、核桃的样子,每一个都栩栩如生,取名“丰收墙”。这是天津美术学院留下的作品。
艺术作品留了下来,为乡村点石成金。清华美院在小巷安装了交互感应装置,夜晚有人走过,会有一只夜光兔子一路奔跑。村里曾出土文物石马,北京林业大学团队就用玻璃饮料瓶复现了这匹马,名为《马放南山》,倡导环保与和平……今年秋天,第二届南山艺术季又将启幕,更美的艺术笔触将绽放在这个村庄。
跨越时空的对话
张永本:
真希望八路军能看到今天的南山村,那多好
村民张永本
我今年86岁了,刚“闹鬼子”的时候我还小,只记得他们见房就烧、见人就杀。父母带我们逃到望马台村,三间小草房住了两家人,一下雨就哗哗漏水,臭虫咬得我浑身疼。直到1944年,村里形势不那么紧张了,爸爸才领着我、哥哥和姐姐4口人回到了村里。我妈妈没能回来,她在那年春天去世了。
我们不在村里那几年,南山村一直有干部坚持抗日斗争,这南边、东边的山上有好几处岗哨,他们轮换着监视敌情。敌人一过来,就汇报给八路军。
村里有无名墓,每年清明,都有人去祭扫,纪念被鬼子杀害的八路军和村民。现在,好多年轻人来我们村,他们做的事情我不太懂,但我知道村子名气大了,游客多了。真希望八路军能看到今天的南山村,那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