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南新闻8月25日电 (鲁灵均 吴连东)近日,湖南农业大学遗韵青弘团队再赴湖南道县,深入探寻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道州调子戏的传承与发展。
团队合影。
通过查阅博物馆史料、向代表性传承人学习唱腔,该团队持续以青春和科技为古老非遗注入新活力。
“这戏啊!唱的是柴米油盐,演的是家长里短,是咱老百姓自己的戏。”道州调子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何聪清家中挂着一块“家和万事兴”的匾,背后有一段温暖故事:一对夫妻因琐事争吵,偶然听了调子戏《家和万事兴》,其中“屋檐之下无对错,锅碗瓢盆皆温情”的唱词深深打动了他们,两人停止争执,重修于好,第二天便带着锦旗来致谢。这便是调子戏的生命力。
五百年积淀、两百多部贴近生活的剧目,将百态民生化作唱腔,汇成道县的文化血脉。“年轻时学戏出于真爱,如今肯静心学的人太少了。”何聪清说。
“唱腔要‘腔随情转’,念白需‘字正腔圆’,身段讲究‘形神兼备’,武打更要‘刚柔并济’……”调研中,何聪清从唱、念、做、打四个维度,为团队成员细致拆解调子戏的精髓,队员们跟着比划矮步,模仿“丑角”的俏皮眼神。
在道县社区非遗课堂上,何聪清先是讲述戏中的民间故事,随后示范唱腔与身段。学生分组表演《夫妻观灯》。这一刻,古老的道州调子戏,在童声童趣的演绎下,焕发出蓬勃新生力量。
课堂一侧,团队带来的文创展台成了打卡点。通过扫码,AR花旦灵动开唱,H5互动图呈现戏剧场景,科技为古老艺术穿上了新外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