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吃穿用方面十分节俭,不同时期,他说过一些不同的话:
“全国农民都吃上我这样的饭,那就很不错了。”
“我节约一件衣服,前方战士就能多一发子弹。”
“现在国家还很穷,不能开浪费的头。”
毛主席和朱德商讨开发南泥湾
1940年,由秋到冬,朱德不知多少次到延安周边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其目的就是为遭受敌军经济封锁的陕甘宁边区部队,物色一块垦荒的好场地。
朱德
一天,朱德和警卫员在树林间探路,跋山涉水,走到一处山坡开始休息。朱德坐下来给警卫战士讲三国时期曹操屯田的故事,大家听得格外入神。讲完后,朱德说:“主席讲得好,只有生产,才能战胜困难!我们很需要毛主席提倡的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
说着说着,朱德看见这荒芜之地竟然飘出阵阵炊烟,他连忙站起身说:“这里有人住,走,我们去访访。”不久后,朱德一行人来到一间比较破旧的茅草屋,一个身材瘦小的老汉惊慌地站起来,打量着这些当兵的。
朱德说:“老哥你好啊,这是啥地方啊?”老汉说:“南泥湾。”
朱德拉着老汉坐在一块石头上,说:“老哥你贵姓啊?只有你一个人住在这里吗?附近好像没有其他人家。”老汉见朱德如此友好,便实话实说:“我姓唐,在这里住十几年了,这个地方一直没有其他人,就我自己。”
朱德听了老汉的口音后说:“我听你的口音像是四川人,那我们应该是老乡,我的家在川北,不过有几十年没有回去了。”唐老汉一听是老乡,高兴得流下了眼泪:“我是当年跟着父亲从四川逃难过来的,现在只剩我一个人……”
朱德说:“老乡哥,请问这里能打粮吗?”唐老汉说:
“怎么不能,这里的地很肥,可惜的是没一户人家。”
随后,朱德请唐老汉当向导,一起勘查南泥湾的山林野谷。大概是因为土地太过肥沃,野蒿竟然长到一米多,朱德也不小心被野蒿绊倒,跌入山谷。
唐老汉和警卫员连忙下去找他,担心地问:“怎么样,你还好吧?”朱德笑着说:“这一跤摔得可真好啊!你们都来看——”大家顺着朱德手指的方向,看见一片比较开阔的谷地。
朱德顺手拔起一棵野蒿,又抓了一把土,放在鼻前问了问,又攥在手里握了握,兴奋地说:
“好土,好土!开荒种粮完全可以!”
经过几天的踏勘,朱德对南泥湾的情况做到了心中有数。但他听唐老汉说这里的水有毒,不能喝,于是在临走前将当地的水样和土样取走一些,送去重庆周恩来处,请他找人化验。
化验结果表明:南泥湾的地下水是没有问题的,地面水里的毒是枯叶败草长期腐烂导致的,只要想办法将毒物滤掉,再进行消毒就可以饮用了。
不久后,朱德派军委行政处处长邓杰会见农林生物学专家乐天宇,向他了解南泥湾的情况。随后,乐天宇三次陪同朱德视察南泥湾,一次次调研更加坚定了朱德开垦南泥湾的决心。渐渐地,一个开发南泥湾的计划在他心中形成。
紧接着朱德来到毛主席的窑洞,将南泥湾考察的情况和准备调部队进行屯垦的打算向主席进行了详细的汇报。毛主席听后连声称赞:
“这件事你朱老总抓得好,抓得好啊!”
毛主席和朱德
当朱德提议调第120师359旅去垦荒的时候,毛主席当即表示同意,并说:“只有359旅还不够,我看延安的中央机关、军委机关、学校和留守部队都要抽人进去,还可以动员逃难到边区的外地农民也进去,在那里开荒种地,安家落户。”
这天,朱德找到359旅旅长王震,向他传达了中央的决定。王震也是个爽快人,当即表示坚决服从中央的指示,但他也提出了自己的困难:“朱老总,论种地,您和主席是行家,我王胡子却是个外行。我十几岁就到长沙干铁路工人,我担心种不好地。”
朱德拍了拍王震的肩膀,说:
“这不要紧,我们很多干部战士都是种田好手,你不懂的话可以向他们学习。只要大家动员起来、团结起来,359旅在南泥湾也一定会干出名堂来的!”
开发南泥湾自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首先要统一认识。不少战士从战斗前线回到边区,他们心里想的都是打退敌人,保卫边区,保卫党中央。可是如今中央却让他们拿起锄头去开荒,大多数战士在思想方面一时转不过来:“当兵吃粮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哪有当了兵还要去种地的道理?”
得知这一情况后,朱德深入到战士中去,了解大家的思想,解答大家的疑问。朱德经常引用毛主席提出的一个问题:
“在严重的经济困难面前,大家是饿死、解散还是自己动手克服困难呢?饿死、解散都不是出路,只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才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一些干部对指挥作战很有一套,但让他们组织战士们开荒却是没有经验的。刚开始大家都感到不适应,朱德便嘱咐部队干部:“要把生产自给运动给开展起来,就必须充分做好思想动员和组织准备,要鼓起大家的信心,要用我们自己的双手建立起革命的‘家务’。”
南泥湾究竟是一块“香饽饽”,还是“烫手山芋”?身为359旅旅长的王震心里也没底,但他坚信“人定胜天”的道理。
1941年3月,359旅遵照毛主席
“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
的指示,在王震的指挥下开始分批前往南泥湾,开始了“背枪上战场,荷锄到田庄”的垦荒屯田。
王震带领359旅开荒种地
南泥湾位于延安东南黄龙山地区,离延安有50多公里路,是延安县金盆区的一个乡。南泥湾之前还是比较繁华的,100多年前,这里是人烟稠密的发达地区,物产丰富,商旅不绝;但到了18世纪末,南泥湾开始动荡起来……
王震率领359旅初到南泥湾地区的时候,眼前是这样一番景象:不管站在什么方位看向四周,都是荒凉的山坡,几十里内廖无人烟;深山,树木参天,野兽群游;坡上,荆棘横生。
到这样一个地方开荒种地,不管是生活条件还是生产条件,都是非常困难的。战士们没有房子住,没有粮食和蔬菜吃,也没有工具和种子……
本被朱德解决了的思想问题再次浮现出来,要知道大多数战士在参军之前就是农民,他们参军就是为了打败敌人。
如今又让他们来到更加荒凉的地方开荒种地,思想问题再次浮现也是非常正常的。
王震
王震使出浑身解数,这才将部队的思想问题给解决,他首先提出毛主席主张的“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要求从旅长到每一个战士、勤务员、炊事员,都要参加生产。
没有房子居住的话,战士们就用树枝和杂草搭建简单的帐篷;没有粮食吃,战士们就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粮、运盐;没有菜吃,他们就到河边挖野菜,到山上打野兽;没有衣服穿,他们夏天就光膀子开荒、种地,冬天则砍柴烧炭取暖。
依靠全旅上下的集体力量,一个月后,5000多亩地被他们开了出来,种上了粮食和蔬菜。经过两年全旅上下的努力,奇迹终于出现了。
到1941年,南泥湾共开荒种地11000亩,收细粮1200石,蔬菜803万公斤,每人大约养猪20头,经费自给率高达80%;1942年,共开荒种地26000亩,收细粮3000石,经费自给率也上升到93%,每人每个月可以吃两斤肉,每天有5钱油、5钱盐和一斤半菜。
1943年1月,毛主席看过359旅的成绩后,向全边区党政军民发出了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的伟大号召。
359旅顿时掀起了空前的开荒热潮,他们也通过各种形式的竞赛,将劳动效率不断提高,日开荒记录也不断被刷新,最高的几率是每人每天开一亩三分荒地,不过这个记录很快就被刷新了。
1943年3月10日,也就是蒋介石大谈中国问题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出版的当天,359旅集中了经常保持每天开荒一亩以上的劳动英雄175名,进行了中外军事史上空前绝后的大竞赛。
3月10日早上6点,随着王震的一声令下,175名劳动英雄争先恐后地在各自的脚下大干起来。11个小时后,也就是下午5点竞赛正式结束。
王震一看丈量的结果,脸上的笑容瞬间掩藏不住,他一边摸着胡子,一边说:“乖乖,306亩,一人差不多能有两亩了,快看看谁开得最多!”
副政委王思茂将比赛结果大声念出:“第一名,第11连1班班长李位,成绩是3.67亩;第二名,第5连6班班长赵占奎,成绩是3.15亩;第三名,3营战士李四,成绩是3.13亩……”
王震(最中间)
王震兴奋得将军帽一把扯下,然后大叫道:
“重赏重赏,前六名都要授予特等劳动英雄称号,每人奖励一套新棉衣。要号召全旅向这6个人学习,争取每人平均每天都能开出一亩地来!”
不久后,王震这个“不是指手画脚,而是动手动脚”的旅长,由于组织领导359旅的战士们在生产劳动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评为边区大生产运动英雄。毛主席更是大笔一挥,为王震题写了这样的字样:
“王震有创造性!”
朱德总司令也在关注着南泥湾垦荒的情况,1942年,他畅游南泥湾时,看到眼前的景象后不由得赋诗一首,以此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
饭后,毛主席将吃剩的鸡架带走
1943年秋,毛主席听说南泥湾大丰收,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当即安排了去视察的计划。
一天中午,359旅四科科长董廷恒正带着战士们在玉米地里除草。突然从远方跑来一名通讯员,他大老远就冲着董廷恒等人喊:“快点回去了,旅长让你们几个人回去!”
董廷恒放下锄头,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然后问他:“是出了什么事?怎么这么着急让我们回去?”通讯员摇了摇头,说:“具体是什么事我也不知道。”
董廷恒心想:旅长突然让人叫我们回去,一定是有重要的事情,不然怎么会让通讯员跑20多里路来叫我们呢?于是董廷恒连忙和战士们飞奔向359旅旅部的驻地——金盆湾。
王震刚刚将胡子刮完,就看见董廷恒等人走了进来,他笑着说:
“你们回来了?快回去准备准备,主席明天要来。”
董廷恒一听差点激动地跳起来,他生怕自己听错了,于是又问了一句:“是毛主席要来我们这里吗?”
王震点点头,说:“是啊,是毛主席,怎么?很高兴吧?”
董廷恒高兴得不知道要说什么好,他当即接受了旅长的吩咐,连饭都忘记吃了,愉快地忙起来。有的去打扫窑洞,有的去收拾新盖好的房子。炊事房的同志们更是个个乐得闭不上嘴,忙着挑选青菜,抓肥猪,抓小鸡。
有人说:“咱们要把生产出来的每一样东西都拿出来一点,让主席看看咱们的成果!”有人提出反对:“这怎么能行呢?如果将生产的都拿出来一点,就算是一个窑洞也放不下啊!”
就这样,大家在叽叽喳喳的讨论和忙碌中度过了一天。
第二天一大早,天刚刚放明,董廷恒等人就起来了,他们心里跳着,脸上笑着,不停地朝通往延安的路上看,想要快点看到毛主席的身影。从延安到南泥湾大概有60华里,战士们在心里默默计算,如果主席一行人是骑马的话,估计三个多小时就到了;如果是坐汽车的话,只要一个多小时就到了。
然而战士们等来等去,一直等到中午快开饭,还是没见毛主席的身影。有的同志说:
“是不是主席太忙了,或者是被什么事情给耽误了,来不了了?”
有人说:
“你别瞎猜,主席说今天来,就肯定会来!”
就在大家议论的时候,一辆汽车缓缓从远方驶来,大家心里跳着,他们知道这是主席的车。不一会,毛主席从汽车上走下来,大家不禁欢呼起来。
毛主席笑着和战士们一一握手问候,并向王震说:
“不错啊,你们这里的庄稼长得很好啊!”
跟随毛主席来的警卫员告诉大家,主席很早就出发了,但由于路上的庄稼长得实在是太好了,主席便一边走一边看,还和地里正在劳动的干部战士亲切交谈,整整走了一个上午,这才来的这么迟。
当时刚好是开饭时间,王震便请毛主席到新盖的房子里休息,然后嘱咐董廷恒去厨房准备饭菜。毛主席一听笑着说:
“我刚来你们就开饭,可见你们的粮食很多哟!”
说完,毛主席没有进房间休息,而是和王震等首长去看新盖的房子,看新开的窑洞。
开饭的时候,董廷恒将饭菜送到房间,然后问:“主席您还想吃什么菜?我们这里全都有。”毛主席笑了笑说:“这么多菜我都吃不过来了,不要别的了。”
董廷恒自豪地对毛主席说:“这些菜都是我们自己生产的!”毛主席点点头,问一旁的王震:“每人每天有多少油?多少菜?”王震回答道:“平均每天能有5钱油,菜的话是随便吃的。”
毛主席接着问:“那星期天会改善生活吗?”副政委王思茂回答道:“中午一般都是吃米饭或者白面,有时候会杀一头猪,有时候会宰几只羊,几个单位分着吃。”
毛主席听后风趣地说:
“蒋介石想要困死、饿死我们,但他们越困,你们反而越胖了。”
王震一边陪毛主席吃饭,一边汇报部队的生产情况:“刚来南泥湾的时候,平均每人种三亩地,今年每人平均能种30亩地……”
毛主席听着,时不时的点头微笑,并说:“困难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要动手征服它,它就低头了。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就都有了。目前我们没有外援,假设将来有了外援,但我们也要以自力更生为主,不能什么事都靠别人。”
毛主席视察南泥湾
吃过饭后,毛主席看到桌子上还有许多鸡架,他认为就这样扔掉难免有些可惜,便悄悄将鸡架塞进口袋。
王震看到毛主席的举动后感到十分疑惑,他问道:“主席,您怎么将鸡骨头给带走了?”
毛主席笑了笑,说:
“我们现在的条件虽然越来越好,但还是要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这些鸡架扔掉太可惜了,我可以带回去熬点鸡汤喝。”
毛主席的一番话令在场的人瞬间愣在原地,他们没想到尽管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主席还是一如既往地朴素。
此时时任炮兵团教导营营长的宋承志发现桌子上还剩有半只烧鸡,他便拿了一张报纸包起来,顺手装进毛主席的上衣口袋,让主席带回去补补身子。
紧接着毛主席在王震等人的陪同下,参观了战士宿舍、养猪场等地。王震多次劝毛主席回去休息,但主席毫无倦意,兴致勃勃,直到傍晚时分才肯回住处休息。
崇尚节俭的毛主席
众所周知毛主席是一位非常节俭的人,他也因此很少使用肥皂,更别说有香味的香皂了。他说:“我不习惯用香皂,我用清水洗了一辈子的脸,效果也很好,为什么非得用香皂呢?”
当然,当毛主席的手上沾到用清水洗不掉的油和墨汁时,他还是会用肥皂。毛主席经常练习书法,手上难免会沾上一些墨汁,这个时候他便会用肥皂清洗,但也只是很小心地轻轻差一点。等肥皂用得只剩很小一块的时候,他也不会丢掉。
毛主席曾说过:
“一个人节约一块肥皂、节约一块毛巾也许微不足道,但1000个人、1万个人都来节约,那就是一笔很大的数目了。”
毛主席在生活上不讲究,在吃食方面也不讲究。
毛主席出生在农村,从小就养成了农民的饮食习惯,喜欢吃粗粮,随遇而安。求学期间,毛主席有意吃剩饭、冷饭和馊了的饭,以磨练自己的体魄;和好友游学期间,他曾以乞讨解决温饱,磨练其意志。
在江西打仗期间,毛主席吃“三层饭”,也就是一个茶缸最底下是米饭,中间是菜,上面又是米饭。如果吃不下的话,主席就会用盖子盖起来留着下顿继续吃,绝对不肯倒掉。
全国解放后,毛主席仍保持着延安时代的作风,手捧饭碗,心系人民。毛主席的主食基本上都是糙粮,吃湖南的红糙米,很少吃东北的好大米。他经常说:“我就是这个命,喜欢吃粗粮。”
毛主席吃饭时感慨道:
“什么时候农民都能吃上我这样的饭,那就不得了了,那就太好了!”
有一部分临时为毛主席服务的工作人员,对主席吃粗粮很是不理解。有一次在湖南,一个服务人员就曾问过毛主席:“主席,您为什么老是吃杂粮?”
毛主席沉思了一会儿,回答道:
“全国粮食还这么紧张,大家都在吃杂粮,我为什么不能吃呢?”
上世纪60年代,是我国国民经济最为困难的时期,毛主席和全国人民一样吃野菜,不吃肉。
毛主席曾20多天没吃一粒粮食,常常都是一盘马齿苋便充当一顿饭,一盘炒菠菜就支撑他一天的工作。
毛主席吃饭的时候也比较随意,很少情况下才会吃四菜一汤,其中少不了一盘辣椒,一盘霉豆腐。令人意外的是,这一汤大多时候都是涮盘子水。
毛主席一直崇尚节俭,尽管身为国家主席,他也从不主张铺张浪费,穿的是充满补丁的旧衣服,吃的是粗粮。毛主席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奉献给了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