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笔为戈绘海疆 从海洋维度看关山月抗战绘画
创始人
2025-08-23 18:00:45
0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梁瑛

作为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先生第35个抗战主题展览,“烽火铸骨——关山月艺术中的民族精神图谱”7月在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推出以来,吸引了大量观众的目光。30余件馆藏精品勾连起民族救亡与复兴的精神脉络,带领观众重回那段烽火连天的燃情岁月。其中,“烽烟与海潮”等板块作品尤其凸显关山月对海疆安全的深刻思考,《三灶岛外所见》的战争惨状与《云龙卧海疆》的和平图景,更构建起跨越时空的海洋视觉叙事。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俊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没有海疆的安全,就没有国家的安全,关山月先生对此有着切身的体验,在深圳加快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今天,关老作品中“以艺术守护海疆”的使命感,正是凝聚海洋文化认同的宝贵财富。

关注海疆,烽火中的艺术觉醒

本次展览以关山月先生抗战时期的艺术创作为主线,通过“从城市撤退”“苦难与新生”“烽烟与海潮”等五大板块,展现他在民族危亡之际如何以笔为戈,用艺术记录时代创伤、呼唤民族觉醒。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展览的起点1938年10月关山月逃亡澳门,正是源于海疆的沦陷。这一年,日寇攻陷广州,关山月亲身经历了国家的危难,开始创作抗战画。他的抗战画中有很多作品是直接描绘战争场面的,这在当时的国画界是很少见的。其抗战画宏大的叙事性结构和富于视觉冲击力的线条笔触,真实地再现了令人触目的现实场景。

三灶岛外所见 关山月 1939年

其中,创作于1939年的《三灶岛外所见》以一种照相式的观看直面日寇轰炸的惨状——画面中敌机盘旋,渔船支离破碎,难民在惊涛中挣扎。这种对海疆沦丧的痛切刻画,颠覆了传统山水画“隐逸超脱”的范式,将现实苦难注入笔墨。而《渔民之劫》则通过特写镜头,定格日军扫射渔船的血色瞬间,每一笔都是对侵略者的控诉。

渔民之劫 关山月 1939年

双线叙事,从烽烟海潮到钢铁长城

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俊宇强调,关山月的创作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本次展览采用了一种双线叙事的方式,把艺术家不同时代的作品并置,从早期抗战的惨烈到和平年代的守卫,形成跨越时空的视觉对话,为观众带来历史的回响,彰显艺术家心中一以贯之的家国民族精神。如“烽烟与海潮”板块,通过《三灶岛外所见》《归帆》的时空对照,延展至海防主题《云龙卧海疆》,呈现从日军轰炸渔船的惨烈到和平年代渔港丰饶的巨变,见证历史震荡中的民族重生,展现海疆从满目疮痍到一片安宁的蜕变,也凸显了艺术家对海防始终如一的关注。

归帆 关山月 1963年

陈俊宇特别推荐关山月先生晚年的巅峰之作《云龙卧海疆》。1992年,80岁高龄的关老亲赴西沙群岛写生,将珊瑚岩、抗风桐等海岛生态融入画卷,以苍劲笔触勾勒出“气吞万里如虎”的海疆屏障。画中隐现的哨所与“云龙”意象,既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新时代海防力量的礼赞。这与他上世纪五十年代创作的《在祖国的海岸线上》、《女民兵》中手握钢枪的戍边形象遥相呼应,形成跨越半个世纪的守护宣言。据说,作为当时到西沙年纪最大且知名度最高的画家,登岛之后,关山月受到西沙驻军官兵的热烈欢迎,关山月给部队赠送手书对联:“雄风安海岛,一柱定南疆。”而关山月先生在西沙写生之后一鼓作气创作的长卷《云龙卧海疆》则站在历史制高点,以艺术语言宣告:唯有国家强盛,海疆才能真正成为“钢铁长城”。据了解,《学习强国》平台上,介绍《云龙卧海疆》的鉴赏文章获得了超260万的阅读量,画作激发了广大网友保卫海疆的热血与激情。

云龙卧海疆 关山月 1992年

在祖国的海岸线上 关山月 1954年

女民兵 关山月 1954年

中西融合,传统山水与海洋意象的重构

“在中国画中,表现海洋的作品特别少,关山月却对海洋题材情有独钟。他不仅画战争时期的海洋,也画和平时期的海疆,更在作品中创造性融合中西技法,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陈俊宇介绍。关山月在海洋题材作品创作中,充分发挥了岭南画派“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绘画主张,赋予传统山水画新的时代内涵。《云龙卧海疆》中湛蓝的大海和“卷起千堆雪”的白浪充满律动感,海浪由深至浅,由实而虚,使境界迷茫空阔向画外延伸;《三灶岛外所见》借鉴西画透视与光影,强化空间纵深感。这种突破使海洋题材突破传统山水画的“边缘地位”,成为承载民族精神的宏大叙事载体。事实上,作为生长于岭南的艺术家,关山月对海洋主题的观照贯穿于他一生的创作之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创作了《闸坡渔港》《涠洲渔港》《青岛海边》等一系列展现渔港风情、渔民生活的作品,以及《海防前线》《守土有责》《在祖国的海岸线上》等展现海防战士的作品。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又创作了《白浪涌绿波》《海岸风情》《岛上椰风》等一系列展现海岸风光的作品。甚至,在出国考察的间隙,他也把目光瞄准海洋,创作了《格但斯克造船厂的贝鲁特号》《南洋人物写生》《加州十七英里风景区》等作品。

闸坡渔港之二 关山月 1953年

海防前线 关山月 1954年

白浪涌绿波 关山月 1993年

在众多海洋主题作品中,创作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绿色长城》以其独具一格的艺术语言,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之一。《绿色长城》展现的是宏阔的南海防卫场面,画面上远处的海面上烟波浩渺、机帆点点,近处的木麻黄树迎风而立、摇曳多姿,远树如层波叠浪构成一道绿色的屏障,恰是一道“绿色长城”。为了画好此作,关山月先后三度深入生活写生,坚持和海边哨所的民兵共同生活,朝夕观察林带和海水的变化,最终画出具有南方海岸风情和时代色彩的“绿色长城”。不断在生活中发现新的素材、探索新的语言,从而此形成新的经典,关山月先生的海洋主题绘画,正是如此引领传统水墨对接当代精神,展现笔墨当随时代的精髓。

绿色长城 关山月 1973年

时代回响,海洋强国的文化传承

“烽火铸骨”展览不仅是对关山月抗战艺术的回顾,更揭示了其艺术创作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展览选择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推出,具有深远意义。在和平年代回望烽火岁月,是为了铭记历史、警示未来。从《三灶岛外所见》的战争记忆到《云龙卧海疆》的和平愿景,关山月以海疆为媒介,完成了从个体苦难到民族精神的升华。陈俊宇认为,通过这些作品,我们不仅看到一位艺术家的家国情怀,更感受到中华儿女“捐躯赴国难”的精神血脉。当前,广东正以“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国际合作,深圳正以“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定位引领创新,这正是对关山月先生向海图强理念的时代呼应。关老作品中“以艺术守护海疆”的使命感,与当下海洋科技创新、生态保护、文旅融合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深圳正在推进的“海洋新城”项目,既需科技赋能,也需文化铸魂——而关山月笔下的海疆精神,正是凝聚海洋文化认同的宝贵财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记者手记|美欧分歧:历史的轮回... 新华社伦敦2月21日电题:美欧分歧:历史的轮回还是历史的宿命? 新华社记者吴黎明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坐镇云南200多年的明朝“沐王... 全文共2379字 | 阅读需6分钟 在关于明朝的评书演义中,有一位勇冠三军的猛将,名为朱沐英,他手持...
原创 尧...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尧舜禹”被孔老夫子那一脉打扮成了君明臣贤的禅让典型,千百年来被儒门所推崇...
封神里哪些是道教人物,哪些是佛... 在《封神演义》中,人物众多且宗教背景复杂,其中不乏道教和佛教人物。以下是对其中一些主要人物的宗教归属...
原创 晚... 一群兵在休息,看起来精神状态还可以。 清兵合影,个个肩上都扛着一把刀,前面的一名军官拄着拐杖,官僚...
原创 明... 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立“大顺”政权,并且开启了他的东征之路。仅仅三个月,李自成便率军...
原创 周... 周文王姬昌在封神中是个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灭商和封神双管齐下,神仙道和人间道所施展的手段最终都必将落...
原创 世... 1、埃及艳后克莉奥帕特拉七世 人生经历:克莉奥帕特拉七世,约公元前70年12月或公元前69年1月至...
原创 慈...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慈禧是少数几个可以掌握朝廷权力的女性之一。她不仅想要废黜了皇帝,而且多年来一...
原创 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朝代更迭,古往今来,在我泱泱华夏漫长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