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明朝灭亡非崇祯一人之错,李自成曾提三个条件,若能答应不至于此
创始人
2025-08-24 01:02:12
0

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立“大顺”政权,并且开启了他的东征之路。仅仅三个月,李自成便率军从陕西打到了京畿地区,并将北京包围了起来。但事实上,李自成是不想覆灭大明的,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只是个农民,管理不好国家,当时起义只是没有办法,他也没想到能够发展到如此地步,更没想到有一天他可以当上皇帝。于是在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杜勋入城与李自成谈判,并提出了三个条件。

据《小腆纪年附考》记载,李自成提出的条件为:"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

简单来讲,就是三个条件:

一、明朝西北一带归李自成所有;

二、明廷要拿出百万两白银犒赏李自成的军队;

三、李自成自立为王,从此不用觐见皇帝。

而崇祯皇帝答应这三个条件之后,李自成还会帮助崇祯剿灭其他起义军,同时对抗辽东的后金。

平心而论,李自成的条件并不过分,他当时占据了大明的半壁江山,北京城更是唾手可得,无论崇祯承不承认,他都足以称王了,至于觐见一事,此时提出来也不过是为了给崇祯留面子罢了。此外,李自成花费那么大力气打到北京城,总不能空手而归,百万赔款是应该的,更何况还要帮助崇祯攘外安内。

可以说,李自成提出的这三个条件已经够意思了,可最终崇祯还是没同意,这是为什么呢?

事实上,当杜勋说出这三个条件之时,崇祯帝也感觉这些条件可以商量。但是,碍于帝王的颜面,他不好意思开口,于是他把这个问题交给了身边的大臣商议。可此时明朝的文官在党争上比谁都厉害,解决起问题来却一个比一个比不行,更何况这是关系到国家兴亡的大事,他们怎么敢决定,万一说错了,那便是枪打出头鸟。于是,满朝官员都低下了头,没一个吱声的。

崇祯皇帝见群臣如此行事,只能咬咬牙道:“朕有旨,另定计。”杜勋见崇祯如此不识时务,便头也不回地向李自成复命去了。李自成见状,立即下令全线攻城,十八日晚上,北京内城和外城全线沦落,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中午,崇祯帝登上煤山,看着城外满天烽火,久久无语,只是哀声长叹,最后自缢于一颗老槐树上。随后,李自成入宫,找到了崇祯的尸体,并搜出了一封信。

信中是这样写的:“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至此,立国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画上了句号。

其实明朝之所以灭亡,并非是崇祯一个人的错,他勤于政务,生活节俭,六下“罪己诏”,打倒魏忠贤,重用东林党,为的就是肃清朝政,给明朝一个未来。可他没想到,这些人却是一群只会空谈的文人,但当他意识到这一点时,已经迟了。

“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这是崇祯内心最后的呐喊,崇祯的任何决策只要牵扯到东林党的利益,他们便会反对,导致皇帝不是皇帝,大臣不是大臣。大明,早已没有了气数,不管崇祯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明朝的现状,即使答应了李自成,当时虽不至于灭国,但明朝却不是明朝了。与其生得苟延残喘,不如死得轰轰烈烈,拒绝李自成,或许是他最后的任性。

史海心语,话古今,了人物,学精髓,晓世事,仅此而已。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方... 其实,虽然梁山泊号称一百单八好汉,但这个群体更像是一个小的社会缩影,并不是所有人都是打仗的好手,在梁...
原创 他... 隋末,天下陷入军阀割据的混乱中,各方势力悉数登场,不少英雄豪杰更是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涌现。 作为最终...
原创 陈... 白门楼上,曹操对陈宫说:“你的老母妻子怎么办?”陈宫大声道:“你爱咋办咋办,我并无挂念!”说完,便头...
原创 河... 《封神榜》现在已经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了,里面的许多经典人物至今都让我们记忆犹新。比如苏妲己,祸...
三国群雄争霸中,谁是战力天花板... 三国时代,群雄并起,猛将如云。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书记载,那些以一敌百的猛将总是令人血脉偾张。但若真...
从知县到总督,清代地方官所用的... 在《雍正王朝》里头,康熙皇上快不行的那天晚上,把所有皇子都叫到畅春园去训话。胤禛要走的时候,邬先生觉...
原创 司...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个国家三足鼎立,为了统一大业,各国尔虞我诈,勾心斗角。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
原创 拜... 封建社会的皇位继承制度往往关系一国发展之未来,拜占庭帝国早期的皇位继承制度在众帝国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
原创 原... 1990年东德加入西德,分裂40多年的两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实现了统一。 要知道当然德国一分为四到一...
原创 他... 中国古代有着数千年的历史,除了过去的帝王将相,实际上一批外国人也对历史的走向,起到了非常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