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表演器乐节目《科技之光》 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组委会供图
“光照向远方,光照亮希望,那道光温暖心房……”当主题歌《心梦交响》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在穹顶,湖北武汉琴台大剧院内掌声雷动。为期3天的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日前落幕,那些蕴含在艺术中的生命强音,越过舞台边界,已在每个人心里种下了关于热爱与坚强的种子。
本届汇演由中国残联、教育部、民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主办,以“心梦交响·共赴时代华章”为主题。各环节演出集中于一地举办,这在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历史上属于首次。
“前期,各地以视频录制报送的节目共432个,参演残障人士总数3800余人,覆盖所有残疾类别,规模为历届最大。经过预选,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派出32支代表队表演152个节目,2075名演职人员参加声乐、器乐、舞蹈、戏曲四大类型的现场汇演。现场汇演后,部分优秀节目于8月20日进行了汇报演出。”中国残联宣传文化部主任王宏伟说。
舞蹈《巴女拓影》的灵感源于重庆璧山东汉崖墓石棺上珍贵的羽人舞图像,作品再现了东汉巴渝舞女“连臂曲胫、圜行而舞”的曼妙风姿,让沉睡千年的巴渝文化在当代舞台上焕发生机。表演时,21名听障舞者的眼神追随手语老师的手势,身体随着心中的节拍律动,生动诠释着追梦者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赢得满堂喝彩。
17岁的李香南是舞蹈《巴女拓影》的表演者之一,她不仅要克服听力障碍,还要面对脑瘫带来的肢体协调挑战。每一个看似流畅的舞步背后,都是她与身体进行的无数次对抗与磨合。“我们每天训练接近8小时,虽然辛苦,但内心非常充实。”李香南通过手语表达心声。
四大门类152个节目轮番登场,既有传统戏曲的铿锵韵味,也有现代舞蹈的创新表达,更有融合非遗元素的跨界之作。来自重庆的演员邱裕倢说:“能站上全国汇演的舞台,这对我而言意义非凡。”
8月20日晚,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带来的舞蹈《心梦之光》拉开汇报演出序幕,器乐类、声乐类、戏曲类、舞蹈类的15个节目分为“心之律动”“梦之绽放”“共赴未来”三大篇章,为观众献上一幕幕精彩。
伴随鼓点和火光特效,舞蹈《凤凰》的华丽舞台表现令观众震撼;唢呐和笛声响起,豪放的陕西民歌《放羊调》随之而来;11名演员演绎的器乐节目《科技之光》迸发出有力的节奏。
京剧《杨门女将》的锣鼓声中,“穆桂英”英姿飒爽。今年67岁、腿脚不便的张霞将穆桂英的刚劲与柔情演绎得淋漓尽致。聚光灯下,她微微佝偻的脊背在戏服里努力挺立,仿佛真成了那位女英雄,将热爱转化为舞台上耀眼的光。
艺术的力量不仅在于舞台上的呈现,更在于其背后的故事。张霞因小儿麻痹致残,自幼受父母熏陶喜爱曲艺。肢体的残障不曾阻碍她追梦的脚步。2005年,她跟随北京琴书传承人刘砚声学习北京琴书,后又学唱京韵大鼓、梅花大鼓。为参加本次汇演,张霞磨炼琴书的固有发音方法,一字一句练习京剧唱腔,反复推敲每一个表情和动作。“咱演的不只是戏,更是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张霞说。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本届汇演艺术总监邰丽华说,特殊艺术不是用残疾博得同情怜悯,而是依靠身体的特点,展现出常人未知的潜能和迸发出来的生命张力,使表演和作品更具思想性、观赏性和感染力。期待以此次艺术汇演为契机,广泛组织开展残障人士各类文化活动,让更多残障人士的精神生活有寄托、融入社会有尊严,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贡献。
2025年8月23日《中国文化报》
第2版刊发特别报道
《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演的不只是戏,更是不服输的劲儿》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