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道》是一部以清代监察御史谢振定为主角的历史小说。前年春天,我开始写作《守道》时,一位朋友不无担忧地问我:你写这么一位知名度不高的小人物,有价值吗?
朋友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谢振定官阶仅为从五品,只能算是小人物;虽然《清史稿》有传,知名度确实不高。但我没有因此搁笔,因为我的心,早已被谢振定牢牢系住。
《守道》
莫美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最先打动我的,是谢振定的铮铮铁骨。2003年仲夏的一天,我初次走进谢振定的故居——涟源市金石镇乐恺堂,御史烧车的故事,瞬间就攫住了我。我久久地在乐恺堂里徘徊,写作的种子也就悄然萌芽。乾嘉之交的和珅,是乾隆帝的亲家、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一等忠襄公,权倾朝野,气焰嚣张,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朝中大员竞相巴结时,一个从五品的监察御史,却在太岁头上动土,一把大火烧了其豪华座车(妾弟违制乘坐),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更使我倾心的,是谢振定作为先行者的姿态。谢振定那惊天一烧,绝非匹夫之勇,而是其灵魂深处的思想,及其独立人格所迸发出的光辉。谢振定不仅具有非凡之勇,而且学养深厚,负经世才,“以学问经济传”,其人品、学识,深刻影响了陶澍、贺长龄、魏源、曾国藩等人,实为湖南近现代人才群体的先行者,是湖湘风骨的标志性人物。陶澍为宦之初,与谢振定有七年交集,深受其熏染。谢振定逝世后,陶澍在祭文中称其“壮志方长,贻谋伊始”。“贻谋”意为父祖对子孙的训诲,陶澍用此一词,足见其对谢振定的敬重。曾国藩则是在谢振定这位家乡先贤的传说和诗文熏陶中成长起来的。他曾写诗称颂“我昔曾读《知耻集》,憾不追逐参翔翱”“一朝烧车震都市,骢马御史真人豪”。完全可以说,谢振定虽是小人物,却有大作为,影响极其深远。
自2003年始,十数年间,我陆续从湖南省图书馆、湖南博物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集到谢振定的《知耻斋诗文集》《补遗》及全部奏稿,几位好友也陆续从故宫博物院、北大图书馆、通州档案馆、江苏淮安漕运博物馆及民间族谱中帮我收集到一些资料,我还在其他史料中寻觅到蛛丝马迹。埋首于故纸堆里,谢振定的形象逐渐在我脑海里清晰起来。纸上得来终觉浅,我又沿着谢振定的足迹,从涟源乐恺堂到长沙岳麓书院,从京城翰林院、都察院到通州坐粮厅等遗址,再到江南贡院、京口、瓜州、扬州、淮安,走了一遍又一遍。冥冥之中,我仿佛看到了他的身影,听到了他的声音。于是,我选取他人生中出任监察御史这一片段,演绎出了《守道》这部小说。
我想,能够穿越时空、烛照人心的,不是显赫的官阶、煊赫的名声,而是其灵魂深处所发出的光辉。我未能完整描写谢振定的整个人生,也未能充分刻画谢振定的内心世界,只是籍其熠熠之光,勾勒出一个先行者的背影。但愿谢振定灵魂深处所发出的光辉,能偶尔照见我们内心的幽暗。但愿这个先行者的背影,能对在迷茫中彷徨的我们有所指引。
名家推荐
《守道》是一部值得静下心来细细品读的书。
——谭谈
我非常敬佩莫美的艺术家的勇气,还原历史风云的能力。仅有勇气还是不够的,还得有艺术的能力,就是说有可再现的能力,把读者带入历史的情境。这一点莫美做得很好。
——雷达
值得赞赏的是莫美在写作态度上的老实和严肃。 因为他的老实和严肃,他才能够全面把握住历史逻辑,才会触摸到历史的本质。
——贺绍俊
【,即可购买】
内容简介
《守道》是一部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集中描写清乾嘉年间谢振定任监察御史的一段经历。谢振定铁骨铮铮,不畏权贵,曾火烧“二皇帝”和珅之车,震惊朝野,被誉为烧车御史。《清史稿》有传。
谢振定才华横溢,敬业勤勉,乾隆帝对其赞许有加,和珅亦多次对其示好,可谓仕途光明。乾隆五十九年(1794),谢出任监察御史,奉命巡漕,为确保漕粮按时运抵京师,想尽千方百计,包括弹劾刁难漕运旗丁影响漕运进度的淮关监督盛住(嘉庆帝内弟),乾隆六十年(1795)夏,漕粮抵京后,又弹劾贪得无厌的漕运总督富纲。这年秋天,谢振定代理兵科给事中,按照《钦定台规》,封驳乾隆帝不合规则的要求两江总督进献鲥鱼的诏令。嘉庆元年(1796)三月十八日,京师举行优伶会(也称伶人节)。负责巡视东城的谢振定,带领捕役、书吏等维持秩序。这时,和珅妾弟乘坐和珅的豪华坐轿,在大街上横冲直撞,捕役前往制止,反被殴打。谢振定令捕役揪出和珅妾弟,杖责四十大板,并火烧和珅坐轿。百姓拍手称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