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时刺杀弘历未果且事迹败露,雍正帝于密室赐死他时,斥责道:“你行事无章,即便是作恶,也显得笨拙无序。”
雍正帝批评源于对青铜的轻视,认为做坏事需有章法,最高境界是让人不觉。若弘时能如此行事,即便真有害弘历之举,雍正帝或会容忍,甚至考虑立其为储。
论夺嫡之争,雍正于九子夺嫡时行事隐秘而巧妙,表面平淡无奇却暗藏深意,每举皆占理,冷面之下无懈可击,虽显不近人情,却难寻其错处。
关于废黜的太子事件,老四的手段极为高超。他在实施不利于太子的行为时,展现出非凡的策略与技巧。
老四得太子致任伯安信,知百官行述存在后,遣高福、李卫探万永当铺,借王府失窃令老十三搜得行述,并当众焚毁。康熙帝免年羹尧罪,擢为四川巡抚,令八爷党偃旗息鼓。
年羹尧获救后,老四叮嘱他见康熙时勿提太子亲笔信,称此非欺瞒,乃是大局为重。由此可见,老四行为尚属正常。
然而,老四未依老十三之言焚毁太子亲笔信,反借此把柄防太子反悔加害老十三。此举显露其废太子之意,但废黜太子乃大忌,他若贸然行动,恐两败俱伤,更断自己夺嫡之路。
老四采用将计就计,对李卫与高福分别安排:李卫机敏,调至年羹尧处监视;高福意志不坚,留四爷府作饵。八爷府胡管家查百官行述,追踪至高福,遂以金钱美女诱其堕落。
高福与胡管家亲近,老十三已察觉,老四佯装不知。他料定邬先生欲助其上位,遂顺水推舟。邬先生轻易得太子信,令高福转交胡管家。老八喜获信,遣老十四呈给康熙,反遭陷害。老十四上交信件,撇清关系,废太子之责终归老八。
老四巧妙实现祸水东引与借刀杀人,后灭口知情者高福,对外归咎于家贼。同时,他震慑欲保高福的邬先生,彰显自己为主事之人,对太子亲笔信丢失亦表无奈。
太子因亲笔信曝光欲兵变,终败。老四获康熙帝肯定,被定为皇位继承人。为保老四,康熙令其擒拿太子,与之切割。老四手段隐晦,太子、八爷党乃至康熙皆为其棋子。
直至最后,太子未怨老四,反劝其勿争太子位,言此位会逼人疯,暗指老四非八爷党对手,需谨慎。由此可见,老四这个“老好人”隐藏颇深。
康熙帝非等闲之辈,太子致信任伯安于江夏镇,年羹尧随后屠镇,年乃老四门生,信却落八爷党之手,猫腻显然。康熙有情报网,必识其借刀杀人之计,但太子确有其事,老四未触底线,其手段老练,更得康熙赏识。
帝王不重对错,而求平衡与利益最大化。老四手段高超,具帝王之资,可继太子之后,对抗八爷党,构建新平衡,利于康熙,故康熙即使洞悉,亦会赏识。
老四行事狡猾,不出手则罢,一旦行动便势不可挡,且行事谨慎,不越康熙底线。他迎合康熙喜好,或扮孤臣,或解难题,基于此与其他皇子争斗,终获胜利。
审视弘时作恶手段,可谓杂乱无章,尽显愚蠢凶残。欲收人心却弄出科场舞弊,事发后,同伙张廷璐未供出他,弘时却频劝雍正处死张,反致雍正疑其有诈。
科场舞弊案后,弘时收敛一时。后受老八鼓动,参与八王议政。不明其动机,即便议政成功,他被立为帝,也仅是八爷党傀儡,实权难握。
八王议政时,弘时表现欠佳,近乎明示支持八爷党逼宫雍正。相比之下,弘昼更为沉稳,他与弘时接待旗主时佯装糊涂,助老八夺城外二营兵权,意在令弘时与弘历相争,从中取利。
弘昼料弘时与老八势力庞大,或迫雍正帝早退位,但提前揭露其意,雍正帝可速除之。他择机上朝告知老十三,老十三急夺兵权,致斗争激烈。然弘时与老八底牌不足,老十三得权回京,八王议政败,未撼动雍正帝统治,亦未及弘历。
弘昼为自保开始装疯卖傻,先办活出丧自黑示无意皇位。雍正试探时,他继续装傻,只想当太平王爷。问及时事,他佯装忘记,暗示弘时有异,演技高超。
弘历表现非凡,儒雅中透露杀伐决断。他处理山东巡抚案滴水不漏,对田文镜河南新政虽私下不满,回京后却大加赞赏,让雍正感动,自己担恶名,弘历得好誉,手段高明。
相比之下,雍正帝三子中,弘时最为不堪,既无台面之姿,又无心机城府,表现最为逊色。
八王议政失败后,弘时受老八挑唆,妄图刺杀弘历以夺储位,此念极为幼稚。即便刺杀成功,雍正帝亦会怒而诛之,传位弘昼,他绝无可能继位。
最可笑的是,弘时多年经营却无可靠死士。他派人刺杀弘历后,又灭刺杀者之口,但这些人惧再被灭口而招供。保密不力,隆科多狱中亦知情提醒雍正,雍正急派图里堔找李卫护弘历回京。
弘时行事无章法,玩不过便使坏,如大伯胤禔般掀桌,竟魇咒太子胤礽,图谋储位,还建议康熙杀之,惹康熙怒斥其愚蠢,终致其被圈禁至死。
康熙帝为阿哥争储设底线:可内斗,勿伤命,守人伦。然弘时不以为意,越线欲刺弘历。雍正帝遂严惩,未圈禁而直接赐死弘时。
若弘时行事有方,暗助八爷党而明面拥戴新政,或借八爷党之手对付弘历,同时展现实力,与弘历比肩,或得雍正帝考量。然其行事无序,冷血妄为,似疯狗,故雍正帝惧其生乱,赐死以绝后患。
做坏事需讲章法,最高明者让人受害不知真相,反视其为善人。雍正帝即如此,看似无心机,实则步步为营,暗藏杀机。对手老八至死不悟,观众亦难看透其腹黑冷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