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儒生明道,武似侠客超然。
8月21日,在2025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首演剧目舞剧《王阳明》的彩排现场,贵州省歌舞剧院舞剧团副团长张猛以肢体为笔墨,将王阳明饰演得传心传神,勾勒出这位心学大师的心之境界。
张猛是山东人,从2018年考入贵州省歌舞剧院舞剧团,到参加“舞蹈世界”首届全国网络舞蹈大赛《行走的芦笙》个人获“杰出表演奖”,参演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音乐剧《此心安处》,再到在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舞剧《天蝉地傩》中饰演男一号“仓”,备受观众喜爱。
张猛用7年时间,完成了从小演员到大主角,从学习者到管理者,从生涩走位到精准控场,从单一练技到统筹排演,从专注台前到兼顾幕后,从群舞到舞台核心的蜕变,更在管理者的角色中体悟艺术与责任的共生。
对演员而言,蜕变是角色的递进,是技艺的精进,更是责任的增进。直到2024年,张猛遇见了舞剧《王阳明》,也成就了他的一次舞台蜕变。
“作为主演和舞剧团副团长,这份责任是双重的。”站在《王阳明》的舞台上,饰演这位在贵州龙场悟道的千古大儒,让张猛感到压力与使命感并存。在他看来,这不仅是对角色的塑造,更是对贵州这一重要文化素材的舞台呈现。
如何用舞蹈形式表现“悟道”,用肢体展现“心即理”“知行合一”这样深邃的哲思,成为张猛从业以来的最大挑战。
排练场上,让张猛最难忘的是排练“悟道”中的核心独舞。起初,他只是停留在对具体的舞蹈动作的传达上,但总觉得流于表面,缺少那份内省的、喷薄而出的精神力量,排练也一度陷入瓶颈,他内心的焦灼更甚。
张猛深知,短时间内,他还无法通过肢体语言完整表现王阳明先生深刻的哲学思想,但他坚信,只要不断汲取导演意见,认真理解阳明心学、努力练习舞蹈动作、细心揣摩角色心理,就能把我体悟的阳明心学,传递给观众。
作为管理者,这份感悟也贯穿在组织演员排练、帮助演员找“感觉”以及和演员复盘舞台呈现的过程中。舞剧排练之初,大部分演员还未进入状态。例如群舞中的“大臣”,由于演员年龄尚小,无法传达出老练成熟的舞蹈感觉。
在他看来,只有自己先找到感觉,才能与演员精准地、有效地沟通。
因此,张猛在一遍一遍的自我体悟中,找到了一个关键词“呼吸”,他告诉演员要通过“呼吸”找到顿挫感,通过“呼吸”方式的改变,去感受心中那份厚重的沉淀。
在舞剧《王阳明》的演出现场,掌声如雷,观众用双手表达着他们对这部剧的喜爱。
据了解,该剧自去年在六盘水首演以来,先后在贵阳、桂林、柳州、南宁、北海、成都等地巡演,所到之处掌声、欢呼声不绝于耳。小红书话题阅读量120万+,抖音总曝光183万+。2025年,郑州、武汉、杭州、苏州、宁波、绍兴、福州、洛阳等地先后向该剧发出邀请,《王阳明》成为当下舞剧热点剧目之一。
“在角色与责任的交织中,悟到属于我的‘知行合一’。”从仰望前辈的青涩少年到舞台中央的主演,张猛的艺术成长恰似王阳明“龙场悟道”的镜像——在角色塑造中反观自我,在团队管理中验证心学。正如他所言:7年时光,像一场漫长而专注的舞蹈,每一次演出,都有对阳明心学的新一层理解。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赵相康 赵珊珊 黄若佩
编辑/王子琪 实习生 熊天翔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