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栾新秋)
2025年8月18日,当山东禹城国际农博会的晨光漫过展台,那一串串悬在枝头似的冬枣,正以"红玛瑙"的姿态惊艳了时光——不是博物馆里沉默的藏品,而是带着晨露、裹着阳光、沾着泥土芬芳的活物,在展台的灯光下流转着赭红色的光晕,轻轻一触,仿佛能听见果肉里脆甜的呼吸。
最先凑近的人总是被那抹亮色勾住脚步。指尖刚碰到果皮,便觉一股清润的凉意漫上来,再稍一用力,"咔嚓"一声脆响,像咬碎了盛夏的月光,清甜的汁水瞬间在舌尖炸开,带着蜜的浓醇,却又比蜜多了几分清爽的果酸。"这枣子!"赞叹声像涟漪似的荡开,原本匆匆的脚步慢了下来,驻足的人越来越多,有人举着手机对着枣串拍个不停,有人闭目细品,仿佛要从那口甜里咂摸出更多滋味。
这驻足里,藏着比味觉更绵长的感动。人们望着这颗颗饱满的"红玛瑙",恍惚间似已站在千里之外的枣园:春寒料峭时,枣农弯腰修剪枝桠的身影;夏日炎炎里,滴管系统下浸润每一寸根系的细致;秋风起时,带着晨露采摘的小心翼翼。那些藏在岁月里的辛劳,此刻都化作了舌尖的甘甜,让每一声赞叹都多了份对耕耘的敬意。
而这份甘甜的背后,站着的是仪总与他的团队。那精心策划的栽培方案,是给土地的情书;那引进的先进技术,是给传统农业的新韵脚。从土壤的酸碱度调控到光照时长的精准计算,从有机肥的科学配比到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每一个环节都藏着现代农人对土地的敬畏与智慧。是这些看不见的匠心,让古老的枣树结出了更动人的果实,让"红玛瑙"的脆甜里,不仅有自然的馈赠,更有科技的温度。
农博会的喧嚣里,这颗"红玛瑙"成了最亮眼的星。它不只是展品,更是一张写满现代农业成果的名片:当传统枣园遇上智能管理系统,当经验种植撞上科学配方,当地头的收成对接上全国的市场,一颗枣的旅程便有了更广阔的天地。人们围着它惊叹,不仅为那口直抵心脾的甜,更为这背后折射出的现代农业图景——原来土地的馈赠,可以这样被精心雕琢;原来祖辈相传的农耕,能在科技的加持下焕发如此动人的生机。
夕阳西下时,展台前的人流依旧。那一串串"红玛瑙"在暮色里愈发温润,像无数双眼睛,映着农博会上忙碌的身影,也映着中国农业向现代化迈进的坚定步履。这颗枣的甜,早已越过展台,漫向了更辽阔的田野,在每一个期待丰收的心里,种下了对未来的憧憬——原来最动人的诗情画意,从来都藏在土地与科技的交响里,藏在一颗甜枣从枝头到舌尖的,那趟充满希望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