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的夏天,因工作原因第一次结识了青年画家肖添艺。当时她在台上,笔者在台下,在她很投入地讲解一些美学的概念时,笔者竟有点走神,那时笔者对她的艺术一无所知,也不知道她曾是一名自由艺术家。
相识后,笔者渐渐了解到了她画家的身份,感觉很不可思议。看着她走入教学楼,走进教室,走上讲台,脑海中浮现出一个经典的黑白电影画面:在格罗皮乌斯的盛情邀请下,欧洲的先锋艺术家们破天荒地来到包豪斯学校,用他们最前卫的艺术观念给学生们授课,开启了一个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新纪元。
出于好奇和敬佩,笔者开始关注起肖添艺老师的画作。她作为职业画家的这一段时期创作了大量有个人风格的油画作品,从写实到抽象,从单纯到繁复,从印象派到表现派,从学院风到自由风,她的技术不断精进,风格转变很快,才华显而易见。古人总结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艺术家的气质往往可以通过其作品完美地展现出来,一幅作品的格调也可以完整地体现艺术家本人的独特气质,这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画如其人。
图1《红行李箱》肖添艺 布面油画 尺寸年份不详
根据笔者掌握的作品内容来看,肖添艺老师的绘画风格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其中2014年可视为分水岭。在第一个阶段里,她刚在湖北美术学院完成学业,深受学院派思想影响,毕业前后创作的作品都偏向于写实风格。也许是写生的缘故,画面细腻、色彩单纯、虽然个别作品具有表现性的特征,但总体上都是对现实中人或物的细致描绘。在对这些人和物的细节处理上能够感受到她的素描训练强度,功底比较扎实、造型能力很强。如这幅名为《红行李箱》(见图1)的作品,画面中矗立着一个暗红色的行李箱,提手、拉杆和滑轮虽然都还健在,但箱体表面布满划痕,仿佛一个经历过许多岁月洗礼的人,静静地站在那里,向观众述说它的一些故事。箱子主体红色中泛着白色,道出了它多年的沧桑;拉杆表面从黑色变成灰色,记录了它不凡的历程。画家对物品细节的刻画十分到位,竖立的构图让箱子彰显出一种不屈的精神,微仰的视角又让箱子犹如纪念碑般占满画布,敝帚自珍,故旧不遗,这大概是人们对老物件的普遍感情。
图2《藤椅》肖添艺 布面油画 尺寸年份不详
图3《开春》肖添艺 布面油画 尺寸不详 2012
图4《抛绣球》肖添艺 布面油画 尺寸年份不详
图5《小巷》肖添艺 布面油画 50×60cm 年份不详
同一时期的偏写实性作品还有《藤椅》《开春》《抛绣球》《小巷》(见图2-5)等。其中《藤椅》描绘了一个倒在地上的椅子形象,它残缺破败、藤条变形,椅背上留有淡蓝色和赭红色的火烧印迹,像是一个张大着嘴巴的脸谱图案,充满着对抛弃者的不满。这幅画表现出了很丰富的色彩,看上去有些许印象派的味道。作品《开春》是一位身穿红色裙子的年轻女子画像,线条曲折而流畅,细节处理更为概括,色彩更加丰富。女子脸颊上粗壮的两笔红色让我联想到了《马蒂斯夫人像》,她身后还出现了很多红黄蓝绿的色块,复杂的背景更衬托出了人物服饰的轻盈。我们所看到的这些颜色似乎并不完全来自现场,其中应该有艺术家主观加入的部分,正好对应了作品名称《开春》2010的隐喻。《抛绣球》和《小巷》是两幅户外风景画,用笔十分简练,画面由近及远,强调透视感,江南建筑的白墙灰瓦特征也十分明显。从上述这些作品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肖添艺老师的学院派画风,尽管她在色彩方面有一些独立的思考,但总体上是以写生为基础的再现性艺术。她选择去塑造的人、物和风景有特殊的时代感与沧桑感,这不仅显示出她在专业上的造诣,更折射出她不同于常人的艺术家视野。
图6《蓝色的光》肖添艺 布面油画 65×70cm 2015
时间来到2014年,一幅《蓝色的光》(见图6)的诞生,标志着肖添艺老师的绘画风格已经步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幅画一改学院派的平稳之风,采用立体主义的思想,把不同空间和角度的事物解构后重新组织到同一个画面中,还打破了焦点透视的构图规律,让人横看成岭侧成峰。画中元素极多,信息量也极大,仿佛爱丽丝梦游仙境,闯进秘密花园,误入童话王国。画面中心偏下是一张绿色的单人床,红色的被褥上放着一些零散的物品,也许是放学后的书包,也许是刚拿出来的玩具,总之床上堆放得满满当当,这是童年时最常发生的场景;床头和床尾都放置有盆栽一样的小植物,它开着不同颜色的花,透着不一样的绿,守着这样的一张床,守着童年,又各自形成一个独立的世界。画面左下角开来一辆彩色的汽车,与画面右下角的四条腿衣柜遥相呼应,像是两个物品在对话,述说着主人的一些传奇经历。画面中心以上为几幢房屋建筑,它们都有彩色的外衣,就像是高迪建造的巴特罗公寓,现实而魔幻;一些生物在房子周围漂浮着,等待着,这是传说中的梵高卧室?还是达利的新家?不得而知。总之,画家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超现实主义的奇妙馆,画面中交织的蓝色曲线连通着各个方向的物品,像一道闪电泛起蓝光,瞬间变幻出刚刚我们看到的一切。
图7《鱼的循环》保罗·克利 布面油彩 46.7x63.8cm 1922
图8《绿色风景》保罗·克利 尺寸不详 1922
《蓝色的光》这幅作品极具抽象性和表现性,充满想象力和生命力,丰富的色彩饱含着对生活的激情,交错的画面连接着最纯真的情感。笔者不知道该怎么去定义这样一种风格,能想到的只有保罗·克利,想起他的《鱼的循环》《鱼的魔术》《绿色风景》《隐居地》(见图7-8)。但相比于保罗·克利的轻快简洁,肖添艺老师的《蓝色的光》则更为厚实繁复。在画中信息的容量上,《蓝色的光》比《绿色风景》还要多出几倍来,如果说看《鱼的循环》像是阅读一篇日记,那么看《蓝色的光》就像是翻开了一本书。
图9《迷·九》肖添艺 布面油画 140x170cm
图10《迷园·二十九》肖添艺 布面油画 65x70cm 2016
在2014年至2016年期间,肖添艺老师在艺术上产量颇丰,创作了大量的表现主义风格的作品,一幅接一幅,构成一个系列主题。如《迷》系列(见图9)和《迷园》系列(见图10)等。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自行车”“汽车”“金鱼”“房子”“秋千”等具有象征符号的物品,画面绚丽多彩,色调暖中透冷,观看这些作品时,仿若走进画家的思想国,在这个国度里繁花似锦,落英缤纷。
图11《窗外》肖添艺 布面油画 65x70cm 2017
在这段时期里画家还有一些独立主题的画作让人印象深刻,如《小火车》《院子里的摇椅》《窗外》等。其中《窗外》(见图11)最为精彩,采用了螺旋式构图,画面生动,组织有序;用笔干净利落,色彩明快,节奏舒适。该作品以一桌两椅为中心,描绘了窗外喧闹忙碌的世界。一条彩色条纹的围巾从画面右方缓缓飘下,几辆像昆虫模样的汽车从围巾旁驶过,构成一幅超现实主义的场景;画的左侧有一个倾斜的防盗窗,似乎在努力阻挡外面的东西进入房间;窗子向内是几盏发着光的电灯泡,它们都用雨点般的光芒洒向地面,三五成群如同在进行一场聚会;灯后即是房间主人卧室的场景,只有一张单人床和一些简单的陈设,窗内和窗外的世界显得如此不同,一种孤独感从画的左上角袭来;回过头再看画面中心的那两张相向的椅子,似乎有一种期待或等待在那里停留;如此精彩的《窗外》,富有装饰意味的画面,简直像一个正在完成的梦。
在笔者眼中,肖添艺老师是一个性格直爽的人,也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更是一个坚持自我的人。她把工作之外的很多时间都献给了她的艺术,她的艺术也陪伴她度过了很多难熬的时间。她的很多画宛如几米的成人绘本,把现实中的焦虑无奈无限缩小,展现出一个大而丰富的精灵世界。她的才华很出众,她的艺术很治愈,她的作品应该被更多的人看到。
(艺术家简介:肖添艺,女,1987年生于湖北潜江,2013年硕士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2016年4月在武汉光谷美术馆举办“迷园”个人画展,目前任教于湖北一高校,现主要在武汉从事艺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