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书法家刘洪彪老师题字
展 览 前 言
文/赵光耀
夫书者,心画也,六艺之华,载道之器。其艺虽微,所托者大,关乎性情,系乎教化,通乎古今之变。
孙战生先生,覃思翰墨凡四十余载,兀兀穷年,临池不辍。遍访名贤,转益多师,根柢古法,博观约取。丁亥年(2007)孟夏,立雪程门于当代巨擘刘洪彪先生座前。自此十五春秋,朝夕请益,耳提面命。先生之立身处世、弘道授业、艺海探骊,皆如春风化雨,深植战生心田。今展标“碑风帖韵”四字,乃洪彪先生生前亲为弟子所题遗墨,笔力千钧,遗泽犹温,诚师道之不朽丰碑也。
以“碑风帖韵”名此师生联展,其旨深焉!非徒逞笔墨之奇,实欲为往圣继此绝学。碑者,金石贞固,气象雄浑,筋骨立焉;帖者,尺素风流,韵致超逸,神采生焉。二者相融,如阴阳和合,刚柔并济,正可承载华夏书艺于新时代之继绝开新。此展亦为丁酉(2017)以降,战生先生四期成人书法班诸学子精进之缩影。师生一堂,问道于斯,非惟技进乎道,更见翰墨因缘缔结,书道薪火相传之盛景。
八载耕耘,“师古出新”之帜高悬。师生戮力同心,于碑林帖海间溯流穷源,钩深致远。战生先生授业解惑,不独剖析点画使转之妙,更抉发书艺风骨神韵之奥,与诸学子共探书道之幽微,同瞻艺途之宏远。
今萃选师生力作凡四十帧,布陈于兹。此非寻常笔墨之陈设,实乃心性之观照,学养之凝聚,传承之担当。尺素之间,或追摹三代吉金、秦汉刻石之苍茫古意,或体味晋唐法帖、宋元手札之清雅风神,更不乏熔铸古今、自抒胸臆之新声。于经典法度中求索,于时代精神中创变,于“继绝学”之志中寻求平衡与超越。铁画银钩,皆是艺途求索之印迹;墨华飞动,俱见师友砥砺之真情。此乃以毫翰立心,以文脉立命之实践也。
瞻望前路,战生师生必当更砺初心,于“碑风帖韵”之广宇中沉潜涵泳,反思而升华,守正而开新。深汲古法之精髓,勇应时代之呼唤,使书法艺术不囿于技艺之末,更成为澡雪精神、涵养性灵、化成天下之大道。此艺也,实乃心灵之独语,人文之渊薮,其魅力与财富,诚如星汉之灿烂,永耀中华文明之长河。
今此展览之作,乃师生教学相长、切磋琢磨之阶段所成。尺幅之中,既有灵光乍现之华彩,亦难免探索途程之稚痕。战生先生与学子之间,亦师亦友,以墨结缘,情谊深笃。学海无涯,艺境无极。诚祈方家同道、前辈贤达,不吝珠玉,赐以箴言!吾辈定当虚怀若谷,深自砥砺,于书山墨海间,孜孜矻矻,向着那至大至刚、至精至微的艺术与人文之巅,不息攀登。
(本文作者赵光耀系红旗智库专家、高级研究员、中国实践智库专家)
主办单位:
平顶山市人大书画院
平顶山市政协书画院
承办单位:
宝丰县政协书画院
孙战生书法工作室
媒体支持:
中原书法网
古香文化网
参展作者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孙战生 李晓辉 梁智博 杨 兴 韩永振 曹二奇 关国利 关勇友 赵卿河 陈琼霓 李敦成 张慧波 马振邦 何广欣 韩鉴 杨帅磊 范 娜 范帅阳 张永乐 刘彩峰 赵信泽 何沛锦 周广泛 任清明 丁志远 陈昆明 马军生 兰书奇 张 劝 郭江涛 董 彩 康战旗 吕汉伟 姫超文 秦 垒 刘 静
展 览 作 品 欣 赏
孙战生
孙战生
李晓辉
李晓辉
丁志远
梁智博
杨兴
韩永振
赵卿河
刘彩峰
关勇友
兰书奇
范娜
杨帅磊
范帅阳
秦 垒
关国利
吕汉伟
李敦成
任清明
马军生
陈昆明
周广泛
何广欣
曹二奇
张 劝
马振邦
何沛锦
陈琼霓
张永乐
康战旗
张慧波
姬超文
韩永振
郭江涛
郭江涛
刘 静
关勇友
韩鉴
董彩
孙战生书法工作室教学活动剪影
导 师 简 介
孙战生,字宝风,师竹斋、翰耕堂主,河南省宝丰县人,宝丰县三级调研员。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硕士研究生,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刘洪彪工作室学员。
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委员、广州市天河区政协书画院院委成员、广州市天河书画院顾问、广州市南沙区书法家协会顾问、平顶山市书法家协会顾问、平顶山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平顶山市诗词协会副主席、第三届宝丰县书法家协会主席、河北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漯河食品职业工程大学客座教授、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担任“华珍阁杯”全国书法作品展览评委。
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展览中获奖入展18次;在全国性书法作品展赛中获奖入展90余次,2016年12月,被平顶山市委、市政府授予“平顶山市第十一批拔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