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搜狐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东方美学的精髓就是,简。
简是什么概念?
就是适度留白。
比如,徽式建筑的粉墙青瓦。
去景德镇的路上,经过婺源,那大片大片的,成排成排的,白墙和乌青色的飞檐。
在大块的白色中,加入黑夜般的青色,再衬以绿竹,绿田。
再辅以不同季节的色彩点缀。
春天是鹅黄色的油菜花;夏天是碧绿的荷叶与嫩红的荷花;秋天是金黄的稻田;冬天是落叶的枯树,以及椅墙而出的红梅蜡梅....
简单的色块,完整地勾勒出了中式的田园风光。
在这些颜色的撞击中,如果没有大片的成块的白色的墙体做为底色,那只会显得俗艳。
像巴西民居的墙壁,热辣的大块彩色,乍一眼充满生命的活力,看久了只觉得眼花。
不如中式,有高级感。
把中式美学切换到茶桌,也讲究一个字,简。
化繁为简,其实很难,但协调得好,就十分高级。
有一些新入门的茶友,热情高涨,表现在行动上,就是,看到什么茶具都想买。
看到某茶艺师用茶针,感觉很高级,价格也不贵,买一把回来。
看到某茶艺师用茶则,感觉很实用,价格也不贵,买一个回来。
看到某茶艺师的桌上放着茶道六君子,太高大上了,古朴又典雅,买一套回来。
于是,茶友的茶桌上,就有了一套茶道六君子,以及单独的一只茶针、一个茶则。
而茶道六君子里面,本来就配有一只茶针和一把茶则(茶匙)。
等发现买重了的时候,已经过了退货期限,不能退了。
就暂且收纳在茶桌上了。
以新茶友对喝茶的热乎劲头,诸如此类的事情,不可能只有一次,肯定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
天长日久地,茶桌上,自然而然就多了一大堆的,用不过来,又弃之可惜的,物件(茶具)。
做卫生的时候需要清理半天,用的时候又用不上。
白撂在那里吃灰尘。
还是简单为好。
喝茶的环境,亦讲究留白。
一盏氛围灯,两三盆大小不一的绿植,一幅有意境的字画,一只不大的茶桌,一块颜色喜欢的茶席布,一张坐着舒服且适合长坐的椅子。
茶具的选择上,亦是简单有用就好。
不必太繁琐。
堆太多茶具在桌面上,反而影响发挥。
实用的一套茶具,便足以满足日常泡茶所需。
它们是:
一只不吸香不吸味的白瓷盖碗、
一只能看到茶汤的透明公道杯、
一只能闻香能保温的品茗杯、
一只可以容纳下盖碗和公道杯的小茶盘、
一把能把水烧软的柴烧紫砂壶。
简简单单的五件套,把整张茶桌,给盘活了。
六大茶类中的任何茶类,到了这五件套茶具组合手里,一律能泡得香清甘活,鲜香醇爽。
不仅能闻到干茶香、闻到盖香、闻到落水香、闻到叶底香、还能闻到挂壁香。
全方位地了解一款茶,就从简单五件套开始。
曹雪芹写红梦楼,增删五次,计数十年。
最后,仍是删繁就简,去掉风月宝鉴的故事,保留下金陵十二钗,整合了石头记,最终成为,红楼梦。
繁琐的东西总是累赘,宜去掉。
正如今天,被某篇文章震撼到的李麻花跟我分享的那样:有时候,一篇文章的灵魂,一句话就够了。
我问她是哪一句。
她说,楼上哭泣的那一个,才是这栋房子的主人。
果然精辟,但不适合我们。
我们只能成为一代,然后,努力,让二代和三代,成为一栋楼的主人。
加油。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