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蓝天工作室出品的电影《冰河世纪》世界闻名,有很多人通过这部电影了解到地球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冰河时期。
地球进入冰河时期后,全球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陆地将会被厚厚的冰层覆盖,全球气温骤降,许多物种将会因此灭绝。
距今最近的一次冰河时期,在一万八千年前开始的“大冰河时代”,但是在数百年前的明朝,也就是十五世纪初,地球上出现了一次“小冰河时代”。
这次“小冰河时期”与“大冰河时期”有什么不同?那时候的世界有多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小冰河时期”?
“小冰河”出现的必然
要想知道为什么会出现“小冰河时期”,就要先了解一下“大冰河时期”是怎么形成的。
地质学家们研究发现:“冰河时期”的出现其实是存在规律的,大概1.5亿年就会出现一次。而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冰河时期”为什么会出现得如此有规律?
一般来说,地质学里的规律事件,都与天文知识有关,因为亘古不变的规律只有宇宙中的规律。
地球自转形成了我们的昼夜,地球公转形成了我们的四季,这是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运行规律,太阳系就是这么“规定”的。
地球和太阳在太阳系里运行,与此同时,太阳系也在银河系中运行,每1.5亿年,太阳系就会经过一次距离银河系中心最近的点。
越是靠近银河系中心,宇宙中的“杂物”就会越多,太阳辐射到达地球的量也会减少很多。
太阳送到地球的热量少了,地球自然会变冷,这便是“大冰河时期”的成因。
银河系太过庞大,太阳系想要离开它的中心要花很长时间,因此“大冰河时期”往往能持续数百万年。
虽然这期间也有气温回暖的时候,但是全球大部分地区依然被数百米厚的冰层覆盖着。
“冰河时期”的形成是因为宇宙物质遮挡了太阳辐射,从而导致了全球变冷,那“小冰河世界”的成因也是如此吗?
是也不是,“小冰河时期”出现的原因,也是因为太阳光被遮住了,从而导致了地球整体温度的下降。那么又是什么遮住了当时的太阳光呢?
通过研究那时候留下的化石,地质学家们发现,在发生全球降温之前,有很多座火山同时喷发,这是不正常的。
火山喷发后的一系列影响,是造成“小冰河时期”的直接原因,但是为什么会有很多火山同时喷发呢?这就又和太阳系有关系了。
月球的引力就能形成潮汐,太阳系的变化就造成了地心岩浆的剧烈活动,从而导致了多座火山的喷发。
火山喷发后的火山灰遮天蔽日,虽然一段时间后便沉寂了,但是它们引发的蝴蝶效应可是不小,无论是大海还是陆地,都受到了影响。
除了受火山喷发的影响,还有一种现象也导致了地球温度的降低,那就是“温室气体”。
由于近现代人类的快速发展,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超标,也就造成全球变暖的现象。
那如果反过来,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减少,会发生“全球变冷”现象吗?答案是肯定的。
斯坦福大学的教授认为,十六世纪到十七世纪这段时间,正是欧洲人来到美洲“开拓”的时期。
欧洲人使得印第安人人口数量骤减,大量的耕地无人管理,大量的树木借此机会开始疯长。
在这段时间内,美洲大陆吸收了巨量的二氧化碳,从而削弱了大气层的能力,浪费了太阳的热量。
这便是“小冰河时期”的成因。“小冰河时期”形成之后,全球都开始变冷,如果我们穿越回到那个时候,我们能发现一些什么神奇现象?
明朝的老百姓们是怎么做的?他们能够适应当时的寒冷生活吗?
南方地区遭了殃!
“小冰河时期”到来后,最直观的感受一定是“冷”。北方的百姓们每年冬天都会穿棉衣,烧火炕,他们对于御寒已经有一套自己的办法,因此北方的百姓们受到的影响不大。
但是气温骤降之后,南方的百姓可就遭了殃。
2017年的时候,国家气象局第一次向大众公开了全国各城市的炎热程度,很快便引起了网络上的热烈讨论,人们还将最热的几个城市戏称为“火炉城市”。
其实这也不是第一次给“火炉”排名了,早在民国时期,就已经有人将重庆、南京等城池称为“火炉城市”。
而在所有的“火炉城市”中,南京市几乎是每次都上榜,而且名列前茅,是全国最热的几个城市之一。
明朝时南京可是一个重要城市,朱元璋就是在这里称帝的,他还将南京定为了大明的首都,那么那时候的南京也和现在一样吗?
虽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朱元璋肯定也不傻,他选择都城怎么也得找个能过得去的地方吧?
如果当时的南京也异常炎热,朱元璋肯定不好受,就算不迁都,至少也得准备一个避暑山庄之类的地方吧?
但是朱元璋并没有这么做,可见当时的南京夏日也被影响了,根本不热。
如今的南京到了冬季也会下雪,但是下得不多,而且就算下了雪也不会很冷。
根据《明史》的记载,明朝时的南京可不是这样的,那时候的南京“冬奇寒,河冻数日不解”。就算是在北方,将河流冻上的情况也不多见,更别说是在南京了。
明朝的南京估计和现在的东北一样冷,属实有些吓人。南京都像东北一样可冷了,那再往南的城市呢?
明末清初时有一本《阅世编》,上面记载了安徽地区冬季的情况“大雪数天,平地积三尺”。明代的三尺差不多就是一米,安徽地区下了一米厚的雪,实在是难以相信。
再往南走来到广州和海南,这里已经是最南边了,按理说这里应该没有冬季,四季如春。
但是明朝的《广东通志》记载,明朝正德年间,广州和琼州地区下了大雪,积雪厚数尺,甚至连海南岛也被冰雪覆盖。
当时的南方人没有棉衣,有数万人被冻死了。
各个产业无收入
出现了如此反常的情况之后,最先遭殃的其实并不是农业,而是畜牧业。
虽然明朝已经有了种植棉花的地区,但是这点棉花能满足北方的需求就不错了,哪里有那么多棉花护着全国?物以稀为贵,当时的棉花甚至一度比黄金还要昂贵。
在这种捉襟见肘的情况下,人们自己快冻死了,那就更不可能给牲畜也穿棉衣了。
因此南方有很多牲畜都没抗过极寒,被冻成了冰雕。
人们也只能是将它们物尽其用,皮做成衣服御寒,肉做成食物饱腹。
自畜牧业受到了打击之后,紧随其后的便是农业。
跟着寒冷一起到来的,还有旱灾;跟着旱灾到来的,还有蝗灾;跟着蝗灾到来的,是瘟疫。各个地区的大旱灾导致了粮食减产,百姓们又回到了那个吃不起饭的时代。
在这种生存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无法避免地会出现战乱。
无论是百姓们为了得到粮食而发动的起义,还是女真人为了抢夺生存资源而进行的南伐,归根结底都是这天气造成的,每个人都为了生存而战。
事实上,我国历史上并不是只有明朝这一个“小冰河时期”,其他时候也曾出现过“小冰河时期”,而且每一次出现必然伴随着动乱和改朝换代。
最早的一次,是殷商与西周时期,当时的百姓们难以生存,周文王将人们联合起来推翻了商朝。
第二次“小冰河时期”是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张角原本想为大汉送终,但可惜他的起义行动被镇压了。
东汉末年人们的寿命为什么都比较短?这也许跟“小冰河时期”有点关系。东汉末年,中原的汉人有六千万,而到了东晋时期,就只剩下四百万汉人了,减少了93%。
第三次“小冰河时期”是唐朝末年,这也是一段乱世。正因为“小冰河时期”的出现,北方的游牧民族不得不南下寻找生机。
明清时期的“小冰河时期”是第四次,十五世纪上半叶,正是最冷的时候,清军也正好在这段时期南下,明朝就此灭亡。
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满打满算在位十七年,八年干旱八年洪涝,这也正是“小冰河时期”带来的极端天气。
准确地来说,明朝的这次“小冰河期”应该将清朝包括在内,因为清朝发生的自然灾害比明朝还要多,虽然气温略有缓和,但依然很冷。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这一次的“小冰河期”才逐步退去,有很多南方的80后、90后都觉得自己小时候看过下雪,但是近些年来家乡却再也没有下过雪了。
明朝一共276年,一直都在“小冰河时期”内,连处于热带的广州、海南都下了厚厚的积雪,那确实太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