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晚,上海展览中心书香弥漫,由译林出版社与上海博物馆联合主办的《金字塔在中国:古埃及文明大展炼成记》新书分享会在此举行。会议以图书为媒介,重温了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这一现象级文化事件的幕后故事,探讨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当代意义。
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编辑徐海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该书的出版价值:“这本书不仅完整记录了这场全球现象级的特展,更以详实的图文资料,将四年来的策展构思、实施过程、创作艰辛以及每一个精彩细节都生动地呈现给广大观众和全国读者,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在发言中表示:“《金字塔在中国:古埃及文明大展炼成记》一书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完整呈现了这场文化盛事的全貌。书中没有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而是用鲜活的文字和大量首次公开的一手资料,生动还原了从国际谈判到展览落地的全过程。读者仿佛能够亲身参与到这场文明交流的盛事中,真切感受到文博工作者以专业精神搭建文明对话桥梁的使命担当。”
分享会现场披露的一组展览数据引发热烈反响:13个月展期、788件文物、500万美元借展费、7亿元总收入、超270万参观人次——这些数字勾勒出中国博物馆史上最成功的国际特展之一。书中首次公开的细节更让读者惊叹:2.4米高的美内普塔法老雕像如何跨越重洋;中国专家如何发现“绿脸棺”;395个日夜中,上海博物馆团队如何以“卷王”精神完成这场“近乎不可能的任务”。
在对谈环节中,褚晓波馆长揭秘了展览背后的决策内幕:“500万美元借展费看似冒险,实则是基于‘大博物馆计划’的战略考量。我们要证明,中国观众值得世界顶级文化盛宴,而这样的文化投入必将创造多重价值回报。”他强调,此次特展的成功举办,充分展现了上海博物馆的综合实力和国际视野。
本书作者、新华社记者孙丽萍分享了创作心得:“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好奇和感动。好奇的地方在于,是什么让上海博物馆的这场文博大展,成为我们的时代最高光的部分之一,为什么所有人都奔赴它,超级大展怎样才能复制。感动则在于,我在采访过程中,听到上博人说得最多的就是‘全力以赴’。正是因为所有人都全力以赴,突破自己的极限,在一种极为强烈的信念跟热爱,还有职业的骄傲感的带领下,向一个方向突破自己的极限,不断突破,才造就了这样一个看似不可思议的奇迹。”
译林出版社总编辑张遇透露,该书从立项到出版仅用时7个月,要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打造出一部内容翔实、品质卓越的出版物,对作者、上海博物馆的创作者以及出版社而言,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张遇说,通过这本书,读者不仅能了解整个展览背后的精彩故事,更能真切感受到上博团队倾注的心血与热情。中国的博物馆正以崭新的姿态活跃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成为推动文明互鉴的重要力量,这本书就是最好的见证。
复旦大学高蒙河教授从学术视角评价此次展览:“一个好的展览不仅能呈现文物之美,更能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而今上博的埃及展让我们真正成为文明对话的参与者——通过精心策划的文物展示,既让中国观众深入理解古埃及文明,也向世界展现了上海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软实力,更彰显了上海博物馆作为国际一流博物馆的策展实力与文化担当。”(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陈俊宇)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