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生活四十年》不仅是一部记录梅兰芳艺术生涯的传记,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艺术、时代和人生的复杂交织。这本书详细地描绘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生平,从他的早年学戏经历,到他在舞台上的辉煌成就,再到他晚年对京剧艺术的传承与推广。重读这本书,我不仅更加敬佩梅兰芳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也更加珍视京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它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梅兰芳的艺术生涯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家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艺,更要有高尚的品德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书中有段关于梅兰芳先生学戏的描述,我深感共鸣。作为戏曲器乐生,从前在学习时,我也常陷入“依葫芦画瓢”的困境——专注于乐器技法的打磨,却很少探究戏词背后的深意。每当学完一出剧目,即便音符无误、技法准确,表演时却总像缺了灵魂。
正如梅兰芳先生所言,昆曲的典雅曲文需要推敲,我们在演奏器乐时也需要深入理解。作为一名戏曲器乐学生,我们在技术技法上,如右手撮点的运用,左手“揉弦”“滑音”的处理,在节奏劲头上,都应与戏词情感相呼应。若连唱的是什么都一知半解,又怎能通过演奏烘托出《牡丹亭》的婉转情感?
重读《舞台生活四十年》让我意识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要多读文学作品、古典诗词,多研习戏曲剧本,只有大量的积累才能使我们理解戏词中的隐喻典故,体会角色的悲喜忧欢。当我们真正理解戏词承载的故事与情感,手中的乐器方能成为传情达意的媒介,让每一个音符都直击人心。
“猪八戒吞人参果”般的浮光掠影,仅是机械地演奏曲调;只有潜心钻研,“多读书”,洞察文本的深层次内涵,方能从“知其然”升华至“知其所以然”,从而淋漓尽致地展现角色的内在情感。这正是“多读书”对艺术创作者至关重要的意义。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艺术与人生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梅兰芳的艺术生涯,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更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如何生活、如何追求艺术的深刻启示。他的故事激励着每一个热爱艺术的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要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用心灵去感受生活,用艺术去表达情感,让艺术与人生共同绽放光彩。
文/张书航 中国戏曲学院学生
编辑 王硕
校对 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