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伊夫·圣罗兰在1965年将蒙德里安的几何色块搬上连衣裙,当奢侈品牌迪奥2020早春成衣系列向弗里达·卡洛致敬……时尚界一次次向艺术家的视觉世界俯首称臣。
因此,在我们的印象中,艺术家是最懂色彩搭配的人,最精于视觉搭配的群体——他们的画布上流淌着惊心动魄的色调,他们的衣装一定也完美契合时代的审美光谱。当谈论“艺术家怎么穿”,你的脑海中是否立刻浮现出色彩炸裂的波点裙、结构奇特的先锋设计,或是仿佛刚从T台走下的夸张造型?
《艺术家怎么穿》将带我们走进一个充满反差的真相:许多艺术巨匠的私人衣橱,并非我们想象中肆意挥洒的调色盘,反而更像一片刻意“降噪”的静默之地。那些在画布上呼风唤雨的色彩大师,转身面对自己的日常穿着时,常常展现出令人惊讶的克制、重复与功能性至上。
然而,正是这些看似与“时尚”背道而驰的朴素选择——那些沾满颜料的工装裤、磨损泛白的旧衬衫、经年不变的深色套装——却如同深水炸弹,能在浮华的时尚界激荡起持久而深刻的回响。
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他们的服装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时尚,却深深地影响了时尚界?
我们作为普通人,又能从他们身上学习什么呢?是色彩搭配吗?是服装款式的选择吗?
最有影响力的时尚记者之一、《GQ》前副主编、全球当代艺术最高奖项特纳奖2019年的评委,查理·波特在《艺术家怎么穿》中带我们拨开迷雾。他会引领我们参观艺术家们在表演时、工作中或休闲时的衣着,深入艺术家的日常工作室与真实生活。
他将自己敏锐的分析与对艺术家及其家人、朋友的原创采访交织在一起,并配以300多张高清图片,揭示了一个更本质、更动人,也更对我们普通人有启发的真相。
服装是表达自我的载体
流行色、当季廓形这些喧嚣的潮流指标,从未进入艺术家的考量范畴。很多艺术家的衣着极其朴素,甚至堪称“单调”。想想艾格尼丝·马丁沾染颜料的工装裤;或是亨利·摩尔的冲锋衣,毕加索的海魂衫;或是安迪·沃霍尔标志性的、几乎一提到他大家就能联想到的牛仔裤。
对于艺术家而言,工作室是战场。他们的“工作服”首要任务是实用、舒适、不干扰创作。宽松的版型便于活动,耐脏耐磨的材质经得起颜料、泥灰的洗礼,口袋设计方便收纳工具。色彩?往往选择中性或深色,避免在创作时分散视觉注意力。这种极致的功能主义,是艺术家对创作本身专注的体现。
而走出工作室,不少艺术家也会选择低调、甚至“隐形”的穿着。他们并非不懂时尚,而是主动拒绝被外在标签定义。简洁、基础、不引人注目的服装,为他们屏蔽外界干扰,保留内心的独立空间,让公众的焦点回归到作品本身,而非创作者的外表。这种“去个性化”的穿着,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态度宣言:我,由我的作品定义,而非我的衣着。
当艺术家选择在特定场合或人生阶段精心着装时,服装便超越了蔽体功能,成为自我表达最直接、最有力的载体。弗里达·卡洛的墨西哥特旺纳服饰,是她在身体伤痛中重塑民族文化认同、彰显女性力量的铠甲;安迪·沃霍尔的假发,是他精心打造的波普偶像“人设”,是其艺术观念的视觉延伸;草间弥生的波点装束,是她将内心宇宙外化于身体的持续创作。
艺术家普遍认为,穿着是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外显。约瑟夫·博伊斯那顶标志性的毛毡帽,不仅关乎保暖,更是他关于能量、转化和救赎的艺术象征体系的组成部分。他们的服装选择,是无声的宣言,是流动的简历,是行走的艺术品。
查理·波特在《艺术家怎么穿》中反复告诉我们:艺术家的穿衣之道,核心并非追逐潮流,而是一种清醒的自我认知与高效的生活策略。
我们每个人都不应该对时尚潮流盲从,而是要穿成自己的样子,这非常重要。我们要像艺术家那样学会如何用布料构建身份,用穿着解放身心,这样的着装智慧最终也能悄然融入我们每个人的日常选择。
纪实影社画廊
▼
上一篇:武汉东湖举办军旅艺术展
下一篇:云冈石窟艺术特展在徐博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