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老师,今年还有那个艺术节吗?”小慧一边做着扭扭棒手工,一边稍有期待地询问着。
小慧是伴伴杂货铺的好朋友,与我们连接最密切的孩子之一。这个个子虽小、性格却毫不柔弱的女孩,是社区“江湖大哥”俊俊的妹妹,我们刚认识她时,她还在读幼儿园,如今已经三年级了。她喜欢在这做手工、摆摊、看电影和玩游戏。
▲ 小慧用扭扭棒做的手工,2025年
第三届儿童艺术节已经过去了8个多月,仿佛还伴随在生活里,小慧和小朋友们又惦记了起来。去年艺术节主题为“一起来耍来游戏!”,在和策展人周琰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邀请了省内、省外及来自英国、加拿大、西班牙的艺术家,与孩子们共同组织艺术节,在5天时间里,艺术家和孩子们共发起和策划近50场活动。我们还与重庆、深圳、多伦多和伦敦等城市发生联动,节前节后在各自城市,以不同的方式回应和延续着。
▲ 第三届无墙儿童艺术节合影,2025年,凯瑟琳·赫恩/摄
和往年一样,儿童艺术节的开展是依赖于我们与海口滨濂新村社区的紧密连接和互助精神。“无墙幼儿园”发起以来,有超过100名来自本社区的孩子与我们建立了长期的关系。与此同时,也有超20名孩子随家庭迁移和政策影响,而流动向其他社区或城市。小鱼和小白被动地回到自己出生的村子与爷爷奶奶生活,她们的身份从“流动儿童”瞬间转换成“留守儿童”。姐妹俩回到老家后,与其他留守的儿童一样去往离家几十公里远的乡镇学校读书,她们周一至周五寄宿在学校,周末才被接回村里。其实孩子们都有着比我们想象中还要大的困难和困境,他们由一个边缘游动到另一个边缘,却无法逾越那面阶层的隔墙。
01/
流变的空间与短暂的美好
在滨濂新村,除了人的流动,空间也处在流变的状态中。社区里的铺面不停地开张和关闭,不同的店主在很短的时间里更变,更多时候,铺面处在长时间的空置状态。“儿童艺术节”得以顺利开展,是依赖“伴伴”和其他社区店主间的友好邻里关系,每年我们会向店主和房东暂时借用铺面和闲置空间来开展艺术节的活动。由于铺面主人和业务范围的变更,艺术节的活动空间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每年的活动空间除伴伴杂货铺外大多不固定,往年借用过的空间,来年不一定适用,因此形成了空间的流变状态。
▲ 借用空闲的铺面开展“镜像文字”工作坊,组织者:王思淇(8岁),2023年
▲ 借用店铺空间开展诗歌工作坊,组织者:周周茄、彩尾、Fidel ,2024年
每年参与的艺术家来来去去,对生活于此的孩子们来说,这种人际关系的流变也是很明显的。小亮的“好朋友”,从我到杨昊,再从菜菜到小璐。“好朋友”的到来虽然短暂,不过这种在艺术节中建立的临时关系,对于“小亮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生经历。我把这种临时关系,称之为“短暂的美好时刻”。
在艺术节开展期间,不管是艺术家还是孩子,都给到彼此非常饱满的情绪支持。几天的陪伴和关怀,对于孩子来说感受也实在太浓烈了。小亮在艺术节结束后,不止一次地掉下眼泪。“我都偷偷地哭了几回了!”,小亮的语气听起来并不激昂,但是内心的情绪是翻滚着的。
▲ 小亮与菜菜,2024年,图源:春潮Springflut
每次艺术节结束后,会有一些孩子经常问我,那个姐姐那个老师去哪里了?有时候他们还会自己做一些手工品,说要把这些礼物送给老师和姐姐们。Ta们嘱托我,给礼物拍照,再发给老师和姐姐们看。孩子们这种看似质朴的表达,却蕴含着Ta们浓烈的情感。我相信,这些“短暂的美好时刻”会被保存下来,滋养Ta们后来的人生。
02/
月亮的成长与伴伴杂货铺
前几天,我收到月亮妈妈发来的2条微信,里面有一张月亮给她留的便签。当天早上,月亮起床后发现妈妈还没醒就决定自己去上学(平时需要妈妈接送),她为了不让妈妈担心就留下一张便签:妈妈,我先去学校了。妈妈醒后看见这张便签,心里很高兴,就拍照给我发了过来。在过去,妈妈看见月亮的便签,她会说“唐老师,你看,月亮会写字了耶!”但现在,她高兴的点不在这里了,而是在月亮的行为上。月亮不像以前那样好动了,她懂得不去打扰妈妈的休息。月亮懂事了!
▲ 月亮的字条与月亮妈妈的微信留言,2025年
由于上学的需要,月亮和妈妈在今年的4月份搬离了这里。上周我带着叶子送给月亮的书包,到新住址去探望她们俩,聊天中听妈妈说前几天月亮还哭了。月亮说,离开了伴伴,再也见不到这里的朋友和老师了。是呀!我们和月亮结识已有7年了,中间因为月亮的好动和玩闹被动地搬过三次家,但每次都会在滨濂新村范围内搬动。妈妈说,她就是因为有伴伴(有无墙)才不会搬离这里的。可现在月亮和妈妈不得不搬离这里了。我们无法改变这些家庭的流动状态,但是我们可以持续去行动,让某些事得以延续下去。
我当年创办伴伴杂货铺时身无分文(现在也一样),但是因为我内心有强烈的欲念,让我下决心贷款8万把它创办起来的。我当时的想法是,可依靠店铺的盈利来维持空间的延续。我们卖过地瓜酒也卖过奶粉,卖过蜂蜜也卖过书籍,还卖过水果和门票……我有意让营业形态杂糅起来,然后抽身出来静观其变。时至今日,我们早已停掉几乎所有的销售,但是唯一还保留一个货物格子,里面有泰国青草药膏、法国双飞人药水、黄道益活络油和海南蛇油。这些卖了8年的日用品,自然不会带来什么盈利,不过它们是唯一让人看见杂货铺还流动着。它像人体的血液里的细胞,证明了人的生命体征的存在。
03/
草根、野生、边缘和流变的力量
近些年,大家从媒体上关注到我们做的“儿童口述诗”和“儿童艺术节”,似乎能从外部观察到我们在“做什么”和“怎么做”。但在内部,我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面对,也还有很多事情想去做。
有很多朋友好奇,我们的运作资金从哪里来?无墙的运作,前期靠我个人的投入,后期靠大家的持续捐赠。无墙是草根出身的艺术项目,但它也有着很强的社会性和公益性。制度化和组织化并不是我们的目的和方法,反而非制度化和非组织化变成了我们的特质。其实,这并非我当初没有想过,而是我经过思考之后的选择——草根、野生、边缘和流变才会让我们产生更多更大的力量和可能。
此时,海南本土艺术小组-老娘茶,正与我为筹备第四届儿童艺术节而忙碌着。每次艺术节的筹备,像是一次次的临时动议。艺术节的筹备情况与海南艺术公期一样,近似某种成俗的乡约。它依靠着大家的彼此信任和互助,也饱含着孩子们和社会的期待。对于无墙的支助者们,我也想讲讲Ta们的故事。
今年4月份,在海外生活的郝志博给我发来短信说,今年他经济压力较大,先暂停他个人的“半年捐”计划。志博与我至今从未谋面,在三年前,他通过微信与我取得联系,在询问无墙幼儿园的基本情况后做了一个决定:在每半年里为我们捐助1000元的资助金。我意识到这也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也为了不给他带来太大的压力,便与其约定,他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无理由地暂停这项捐助计划。没曾想,经历了3年疫情,他这项计划居然还持续了三年半之久。在海外的C和K(至今未谋面)与我联系和咨询后,也都很快决定为我们匿名捐助了5000元。和他们一样匿名捐助的人也不少,Ta们有些是参与活动的艺术家,有些是我身边的朋友。虽然我希望每位支助人都能被记住,但我也需要尊重Ta们的想法。
自第一届儿童艺术节以来,每届艺术节都会收到来自各方的私下捐助。青子在第二届捐助了2000元,在第三届捐助2位艺术家7天的住宿。当时,为艺术家提供住宿的还有我不少的同事和好友(后文有名单)。去年,我们也分别在重庆和海口组织了多场线上和线下的义卖活动。在重庆,艺术家黄娟与器·Haus空间召集30多名艺术家参与的线上义卖,收藏者们慷慨相助,为我们筹得了11219元公益金。在海口,诗人陈有膑以及艺术家庞博仁、冼江萍、云胜和邓锦程等好友,共同在远大购物广场策划了一场线下的义卖展,许多大小艺术家积极参与,也得到好朋友(如马萧、素心、刘帅显)的购买支持,为无墙筹得了超3000元的公益金。来自上海的刘良鹏不仅带着女儿来到现场参与艺术节,还与“苔基金”的伙伴梁俊赠予无墙3000元的善款。策展人周琰不仅把一些诗集的销售所得的一半捐助给无墙,她回加拿大后还在大学为我们四处筹资。加拿大艺术家Yam不仅把讲座的所得全额捐助予我们,还与凯瑟琳在约克大学组织关于“无墙幼儿园”的纪录片《请听我说话》(导演:杨昊、陈颖、于洁欣)的放映和筹款活动。2024年4月,记者老衲在媒体“青年志”撰写了一篇关于无墙幼儿园的文章,该文得到较广的传播,随后有热心读者通过我的私人账户,为我们赠予了11307元的善款。2024年底,深圳的朝向集团也把春节期间的门票收入捐赠予我们,而这也是他们的第二次捐助了。无墙幼儿园自发起之日,就得到各方朋友和人士的不断支持。七年来,捐助名单也增加了不少,在这里就不一一公开了。
▲ 黄娟召集的线上义卖活动海报,重庆,2024年
▲ 线下义卖展览海报,海口,2024年
▲ 2018年5月-2025年7月,80+个人/团体向“无墙幼儿园”捐赠公益金。
青年志捐赠读者名单
还有很多朋友通过劳动、通过捐赠图书、通过借让空间/物品等行动,以非货币方式持续参与、支持和陪伴着我们。小亮、小谦、xiao芸、诗han、小慧、ya萍等结识多年的小朋友,现在成为了空间管理员,也在日常和艺术节期间,为空间打理付出长期的劳动;艺术家云胜连续两届承担艺术节的视觉设计,陈有膑、冼江萍、庞博仁、左丽、周瑞珍、黄吴恙、吉木、晓眠、枫棠、幼秋、顾秋等成员和创作者,连续多年承担志愿者工作;伴伴的邻居,包括店主、房东和管家,连续三年为艺术节提供空间支持;奇想国童书、小象汉字、周琰、周瑞珍等工作室、机构以及个人,为孩子们提供读物;涂燕、周瑞珍、鸡排、周琰、黄吴恙等老师,长期为孩子们提供中文和英文教育;徐雅珺、满宇、鞠睿、翁欣欣、谢雯、蔡开宇等伙伴,在线上和线下持续支持着我们的精神与心理工作;律师王程和夏天,也为我们提供了长期的法务帮助;中国日报、一席、小行星万事屋、海南心发现等媒体,一直以来都关注着我们的行动开展。无墙幼儿园不是依赖某个人,而是靠大家彼此的信任和互助而组合构建起来的。
04/
第四届无墙儿童艺术节支持计划
在第四届无墙儿童艺术节的筹备之际,我们再次发起筹款的动议,也希望得到大家更多的支持。“无墙幼儿园”开展7年,发生在这里的不只是流动的故事,还有很多事不为人知。可以说,我们在这看见、听见了许多人性中的恶,但孩子带给我们的总是欢笑、质朴、温暖和希望。这七年里,我们不希望仅仅是孩子们生活中的介入者,而是更像家人一样的陪伴者。新一届儿童艺术节开幕之际,我们依然相信,流动的生命自有其坚韧的力量,而持续的陪伴与创造,终将在孩子们心中筑起爱的堤岸,让希望得以汇聚、生长。
针对于本届无墙儿童艺术节,您可以通过资金捐赠、衍生品购买支持、为艺术家提供住宿等方式,支持和参与到艺术节的共创过程中来。
A. 公益资金捐赠
关于“千元计划”
“千元计划”,是2024年我们在筹备首届海南无墙艺术公期时所构想的,一项面向主理人的赞助计划。这项赞助计划希望构建一个更加深度的、侧重于陪伴的支持网络。我们相信店铺、工作室、小微空间或个人,经由大家共同关心的议题,可以汇聚成一个庞大的群落。而每个人星星点点的力量,也可以交织成一片星空。相比于机构赞助,主理人的赞助更加轻巧而灵活。我们希望在捐助中,既可以让赞助人没有太多负担,又对我们没有施加过多苛刻的要求,在相对平衡的氛围中体现捐助的纯粹性。当然,对于赞助,我们也将在活动后公布费用使用明细,让大家知道善款用于何处。为此,我们希望有更多认可和热心的店铺、工作室、小微空间或个人能够多多加入“千元计划”,一同为孩子们而持续行动起来。
目前,我们已有以下“千元计划”赞助者:蛙池乐队、内蒙古的叔叔阿姨……
捐助权益有哪些?
下滑查看所有权益内容
公益金资助渠道:
1、通过微店购买(以上有链接)
2、汇入发起人支付宝账号
tanghaoduo@163.com
3、汇入第三方公益机构账号
唐浩多(tanghaoduo2)
老娘茶小助手(Sisterhood-Infusion)
B. 衍生品购买支持
策展人老娘茶小组为本届艺术节设计了衍生品,创作灵感来自于她们在“伴伴”的工作坊行动。您可以通过购买周边产品的方式支持我们,这些收入将会助力艺术节的开展。
▲ 老娘茶在伴伴杂货铺开展拼布等工作坊,2025年
下滑查看所有衍生品
C. 为艺术家提供临时住宿
虽然我们经费极其有限,无法为艺术家提供住宿,但我们也希望在艺术节期间可以最大程度动员互助网络,为艺术家提供更多在地支持。因此,我们在此向海口的朋友们呼吁,如果你有适合的空间(包括沙发、房间等)能为艺术家提供住宿(7天)的话,请支持我们。作为答谢,您将获得“499元”档位的赞助人权益。如有意愿,
(扫码填写信息)
第三届艺术节提供住宿者:张婧、阿蒙、幼秋、蓝一、顾秋、鸽子、符伟、潘龙、李燕。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
感谢您耐心阅读到这里,我们也更加期待与每一个支持“无墙幼儿园”、支持滨濂新村社区儿童的朋友,共同续写属于今夏的美好故事。
文字|唐浩多
编辑、排版|顾秋
衍生品设计|宗秀
校对|老娘茶全体
关于无墙幼儿园
“无墙幼儿园”是建立于海口城中村-滨濂新村的社区儿童教育实践项目。项目主要面向常住社区的流动儿童,开展陪伴、教育和家庭建设等工作,特别对一些遇到困境的儿童,进行长期的跟踪及深度工作。但同时,我们对来自任何地方的儿童及其家庭也开放空间和接待服务。项目的工作地点主要以“伴伴杂货铺”、家庭和城市公共空间为主,定期(周末三天)接待和陪伴前来的儿童,并持续开展不同领域和学科的工作坊和教育活动。长期的项目和工作包括:“月亮教育计划”、“无墙公益金”、“儿童图书馆”、“每周放映”、“陪伴机制”、“无墙儿童市集”、“无墙儿童合唱团”、“一日店长”和“无墙儿童艺术节”等。
声明:邀请同道者与我们联动、合作,无论你是在当地同建“无墙幼儿园”,或是想为更多儿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我们将提供经验分享和方案支持。
(修改于2024年5月31日)
关于伴伴杂货铺
伴伴杂货铺,2017年创立于海口滨濂新村的一个艺术实践实体空间。这里除了不定期举办一些艺术活动(展览、沙龙、放映、工作坊、驻留等)以外,我们还曾经或正在尝试的社会实践项目和计划有“绿食计划”、“独立电影展映”、“无墙幼儿园”(包括“月亮教育计划”、“无墙儿童市集”、“一日店长”和“无墙儿童艺术节”)等,并且还在持续尝试增加新的项目。
进店支持我们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