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能人异士辈出,功臣良将不绝,还有历朝历代的皇帝们,这些人的一生所作所为都会在历史上留下印记,后世人对于很多的前人都会进行评价,但是一个人的是与非,功与过往往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够评价的。
古代人的智慧我们需要佩服,他们发明了一种叫做谥号的东西,一个人去世之后,就会用谥号来总结概括这个人的一生,当然普通的人在去世后是没有谥号的,凡是有谥号的人基本上都是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
谥号也分为很多种,其中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就是赞扬的谥号,叫做“美谥”,像一些文、武等都是很好的谥号,汉朝名将卫青的谥号很是霸气,单单一个字“烈”。
第二类的谥号是比较中肯的,叫做“平谥”,这个人在世的时候既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也没有做损人的事情。
第三类谥号就是贬义的谥号,叫做“恶谥”,历史上的暴君奸臣在去世之后,都会给一个贬义的谥号来总结他的一生,像商纣王就是一种贬义的谥号。
第四类谥号是同情的谥号,在古代几千年的历史当中,有很多有作为的帝王,也有很多年少没有成年的帝王早逝的现象,对于这些还没有长大的皇帝,人们往往会给一个同情的谥号。
谥号在西周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其中关于谥号有专门的一本书,叫做《谥法解》,这本书就里面记载的就是关于谥号的种类和怎么用的。
谥号自诞生以来,只有一个朝代没有用过,那就是秦始皇的秦朝,秦朝横扫六合,统一八荒之后,书同文车同轨,极大的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历史的进程,虽然很多人仍旧认为秦始皇是暴君,但那些不好的事迹大都是后人添油加醋误传,秦始皇被后世人评价为“千古一带”也是有根据的。
秦始皇觉得谥号这种东西不太好,因为他是一个人去世之后,别人给的,不是自己定的,所以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秦始皇便把他给废除了,但是刘邦建立了汉朝之后,又恢复了谥号这种做法。后来的朝代也一直延续。
不仅仅中国的朝代有谥号,在古代的朝鲜、越南、日本等国家也在用谥号,可以说中国的谥号文化非常的受欢迎。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人是真正的大帝,因为在他去世之后,后人们给他的谥号就一个字,大。他就是东吴时期的孙权,因此孙权的谥号也是“大皇帝”,在历史上真正谥号大帝的人只有孙权一人。我们所说的汉武大帝,康熙大帝都是后人们加上去的。他们的谥号却并不是大。
历史上很多人都有资格获得大帝的称号,尤其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但是他没有用谥号。这也是历史上的一大遗憾。因为有的时候谥号更能够帮助我们去了解一个历史人物的功与过。
很多的权臣在去世之后都想得到一个好的谥号,可以看出谥号的重要性,晚清时期的李鸿章就非常想得到清朝最高规格的谥号“文正”,但是也就曾国藩几个人得到了,这也是后人称曾国藩为曾文正公的原因。
参开资料:《逸周书·谥法解》《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