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8月,秦基伟和代表团一起访问朝鲜,一番交谈过后,金日成询问秦基伟还想去朝鲜哪个地方。秦基伟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想去五圣山上甘岭战场看看。”
秦基伟为什么想去上甘岭战场看看?上甘岭这个地方有什么吸引了秦基伟?
最残酷的战役
1952年10月,位于朝鲜金化郡五圣山附近的上甘岭发生一场著名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展开激战,最后以志愿军胜利落幕。这就是上甘岭战役,也称为三角山战役。
这场战役,持续一个多月,双方交战激烈,两军炮兵火力来往,远超二战最高水平。
这是秦基伟指挥过最残酷的一场战役。
从朝鲜回国后,秦基伟每次想起这场战役都多番感叹:“上甘岭战役历时四十三个白天与黑夜,敌军一万次冲击,志愿军无数次倒下,然后又爬起,鏖战过后,我们终于将上甘岭变成了美军不可攻破的桥头堡。”
1952年10月,联合国军向志愿军发起进攻,从一开始的试探性活动,到后来的密集攻打。
秦基伟刚结束完当天辛苦的工作,躺下没多久,就被美军投放炸弹的声音惊醒,身为军人,他警觉地起身,马上投入战斗指挥中。
美军在一天内就对两个地方释放了近三十万发炮弹,这种打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秦基伟低声感叹:“美军就是群疯子。”
美军指挥官之一范弗里特很自信地认为:“志愿军面对这种高密度的炮轰,将会毫无办法,相信我吧,战争很快就会结束,等中国人投降,我们就喝酒去。”
没想到,秦基伟指挥的志愿军让美军的如意算盘落了空。
15军的坚守
秦基伟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15军积极对抗美军。
这场战役,并不是一帆风顺。
45师师长崔建功在强势的美军手里第一次失去阵地时就惊慌,对秦基伟说道:“我们第一次失去阵地了,怎么办?会不会对我们志愿军的士气有影响?是不是拖累我们整个反攻计划了?”
着急的崔建功对面是一脸镇定的秦基伟:“担心什么?不用着急!阵地被美军夺走了,我们下次就抢回来,还有挽回的空间,不用怕。”
秦基伟的淡定仿佛是定海神针,缓解了崔建功的不安,也给全军战士注入了定心丸。
从10月15日到10月25日,志愿军和联合国军进行了多次血战。白天联合国军抢占地面阵地,夜晚志愿军大显神通夺回阵地。
15军人员伤亡较大,损失惨重,45师更是无法建立一个连队。志愿军陷入巨大困境。
秦基伟凭借军人的钢铁意志,鼓舞战士士气:“15军的战士是流血不流泪、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无论到了什么境地,谁也不能放弃!顾及我们整体的目标,再难再累都要打下去。即使最后只剩一个人,也要把阵地给我守住!谁放弃了,不愿意打下来,就不要回来见我!”
“只要可以取得最后胜利,全军覆没也在所不辞。”
面对美军的持续攻击,15军始终坚守在前线,但是一批可爱的人已经离开了我们,牺牲在前线。黄继光、孙占元、牛保才等英雄为了挡住敌人前进的步伐,用身躯作武器,与敌人作战,增加了志愿军胜利的概率。
秦基伟曾用象棋来比喻上甘岭战役:“这场战役是志愿军和联合国军蓄足了力气,和下象棋一样,双方势均力敌,出手就是炮,容不得迟疑后退半分。”
在经过几次战略调整后,志愿军迎来了胜利的光芒。
最后的胜利
10月30日前,美军的士气出现了变化。从俘虏口中,秦基伟得出敌军伤亡大体情况,下令志愿军反击。
根据多年经验,秦基伟决定采用虚实相结合的战术,果然,美军被志愿军的灵活战术所击败。11月25日,志愿军将所失阵地全部收回,美军因人员伤亡惨烈停止反扑。
上甘岭战役结束后,1953年6月,秦基伟在北京与毛主席会面,两人进行了长时间的深刻交流。谈及战役,毛主席欣慰地说:“志愿军在上甘岭干得不错!尤其是你指导的15军,在其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央给予高度表扬。”
秦基伟连连摆手:“这我可不敢邀功,还是同志们敢于拼命,还有就是主席您的正确领导。”
1986年,秦基伟访问朝鲜,在日常访问活动结束后,金日成对秦基伟说:“秦将军,我们现在还有时间,请问你想去哪里呢?”
秦基伟立马回应:“我还想去上甘岭那片地方看看,那个地方,我曾经浴血奋战过。”
在《秦基伟回忆录》中,提及秦将军对上甘岭战役的看法:“上甘岭战役是比较特别的,这场战役凸显的是中美之间的价值观、思想体系的对抗。通过这场战役,在军事方面,展现了我们中国军人的威望,更体现了我们中国人战略思想的正确。在这场岭战结束后,美国等西方国家才真正了解中国,不敢看轻中国。
故地重游,秦基伟看到熟悉又陌生的场景,回想一起战斗的同志们,百种滋味涌上心头,向来硬朗的英雄在这一瞬间也不觉红了眼眶,向这片曾经挥洒过热血的土地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