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之道,源远流长。在我国的古代至今,品茶与喝茶都可以说是人们日常生活里常见的事情。因此,人们如何品茶、如何喝茶,则可以说是一种茶文化之道的体现。对这些内容进行探析,可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茶文化。
潘向黎老师创作的作品《茶可道》,就从不同的角度对茶文化进行了剖析和探究。其中,对于品茶的种类与喝茶的方式等,进行过探讨和表达。从而,让我们读者可以对茶文化有个大体的了解。
图\摄图网
从喝茶方式的角度出发,去诠释茶文化之道,也是这本作品为我们读者展现的一个有效层面。我们阅读这本作品,可以从煮饮、清饮以及花饮等角度,去了解关于茶文化之道的其中一些内容。
煮,是我们做菜时的一种常见方式。同时,它也可以涉及到煮饭、煮菜等多个层面。对于煮的这个字眼,我们读者其实算是比较熟悉的。类似于煮菜和煮饭那样,关键在于这个字的烹饪手法上。
作品《茶可道》中,就有通过煮的这个方式,来诠释和表达茶文化之道的内涵。因为,茶也是可以煮的。当然,这个我们平常所理解的煮茶,有所区别。因为,它并不是单纯地将茶叶进行蒸煮。
图\摄图网
作品中谈到,煮茶来饮用,在比较远远的年代,就已经比较兴盛了。尤其是唐代时期,煮饮的喝茶方式,更是成为人们生活中普遍的事情。煮饮,更是占据了人们生活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我们平常所说的煮茶,是不大相似的。
这里说到的煮饮,其实是放进了许多配料进入茶叶当中,而后将它们进行煮,从而把成品进行饮用的情况。在配料当中,葱、姜、枣、橘皮、茱萸以及薄荷之类,与茶一起进行煮饮,才是这种模式的独到之处。
因此,煮饮在我国古代的许多地方,都是茶文化里的一种较佳体现。虽然这种煮饮的方式,在现今时代已经不那么普遍了。但是,它作为茶文化之道的部分之一,依然有着它自身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清饮,里面包括了清这个字眼,不难于理解,它其实是去掉了许多杂质和杂物的含义。而清饮的内涵,大体上也是这种去掉搭配的物料和杂质等,以某种单纯的物质作为主料,而进行的煮泡的饮用方式。
在作品《茶可道》中,清饮也是茶文化之道里的一种方式。它与唐代时期的煮饮有些区别,大体上就是出在这个清字的上面。因为,清意味着没有太多的杂物、清纯、清澈、质朴等滋味。由此,形成了清饮。
图\摄图网
书中谈到,清饮流行的时间,大概在宋代。当然,现今时代的清饮也是比较流行的。尤其在宋代,清饮与煮饮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清饮成为了主流,而煮饮便不再成为占据上风的存在。可见,清饮的魅力也渐渐被人们所熟知。
说到清饮,它跟煮饮的最大区别,也许就是它做茶的时候,将茶里面的盐以及香料等都进行了去除,由此,成为清茶的一种饮用方式。虽然当时的煮饮也存在,但是,是可以与煮饮各占山头的。
从清饮的喝茶模式进行诠释,作品为我们呈现了关于茶文化的又一个常见模式。我们如今许多文人墨客、家长里短的人们喝茶,大概上就是以清饮的方式来进行的。如此,也彰显了茶文化的独特和美妙。
花饮,可以说是与煮饮、清饮等相对应的又一种喝茶方式。听这个词语的人,大概不难于理解有关于花的定义和内涵。顾名思义,通过对晒干的花朵进行浸泡或蒸煮,便可以成为喝茶的另外一种特别方式。
作品《茶可道》里,花饮也是茶文化之道的一个组成部分。也许,作品里并没有直接采用“花饮”这个名词。可是,作为花朵浸泡和蒸煮的品赏模式,却是属于书籍中为我们读者展示的一种饮茶之道。
书籍里,作者把花饮称为花茶。是的,准确地说,它们却是就是叫做花茶。而且,这些花茶是比较有讲究的。在宋代的一些记载当中,茉莉、玫瑰、蔷薇、栀子、橘花、木香以及梅花等,都可以作为花茶的料子。
当然,花茶本身也有一些关键的品质体现。作者指出,花茶如果是看得见花的话,那么,这些茶其实是没有了灵魂的。相反,如果花茶见不到花,其实是花已经在茶里了,则是有灵魂的存在。
对于花饮的状况,相较于煮饮和清饮,也为茶文化之道增添了一种多元而丰富的色彩。它让我们品茶之人,能够在更多的方式中进行选择和感受。从而,思考和体会茶文化的道之魅力和道之光华。
阅读作品《茶可道》,体会和探析茶文化之道,着实是一种心灵的享受和熏陶。当我们从阅读中感受茶的清香、思考和想象来自茶中的美妙滋味,我们,便真正地赏析到了茶的精髓与韵味。因为,茶道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啊!(文\蓝千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