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3日,Hero Pavel的AI艺术作品《提线木偶》被意大利佩斯卡亚堡市博物馆永久收藏。这件作品以独特视角探讨了傀儡的命运——它们有时被傀儡师掌控,有时成为艺术家们斗技的工具。而在此之前的2024年10月与12月,Hero Pavel的展览「伪造现实」分别在意大利米兰和卢卡成功举办,引发了人们对AI艺术的广泛关注和深入讨论。
展览海报
展览证书
开模式当天,观众正在用剪刀剪取雕塑《提线木偶》的碎片,以表示反战的观念与主题
红房子是意大利18世纪水利工程遗址,现已成为生态治理博物馆,展示了当时先进的水利工程技术和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游客可以在这里了解水利工程的历史和对当地发展的影响。这座博物馆不仅展示了水利工程的成就,还通过展览和互动体验,让游客了解到生态保护与人类活动的和谐共生关系。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AI)正迅速渗透到各个领域,艺术创作也不例外。AI 的出现为艺术带来了新的创作手段,也引发了关于艺术本质、艺术家身份以及创作价值的深刻思考。
展览:伪造现实
2024 年 10 月 11 日,Hero Pavel AI艺术展「伪造现实」在意大利米兰展出,接着 其个展“艺术+人工智能”于2024年12 月 23 日至 2025 年 1 月 8 日在在意大利卢卡皇家学院举办,此次展览由卢卡市政府赞助。
在展览中,Hero Pavel强调了AI艺术的写实性,这种仿真能力可能会破坏真实的历史系统,使历史素材库变得更加混乱,甚至真假难辨。他认为,这种现象虽然可怕,但却是现实,需要我们找到更好的应对方法。
米兰预展现场
展览呈现方式上,他回归古典的创作逻辑,使用了多种材料,以喷绘为基础,结合宣纸、丝绸、木板、铝板等,并将部分作品制作成雕塑和装置,用最传统的方式让观众去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和精神。
米兰预展现场
其作品在视觉语言呈现上,表现出多元丰富的特点,但同时又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其作品的细节之处极具耐看性,蕴含着趣味性和隐喻性;此外,其作品的另一特色在于,视觉呈现背后蕴含着艺术家对生活、生存境遇进行细致观察后的深入思考,并以文字形式将其转化为一种观念或思想。
艺术将一文不值?
Hero Pavel的 AI 创作并非仅仅是为了创作 100 个、200 个、300 个或 500 个作品,而是为了探讨 AI 在艺术未来发展中的新可能性、新方向,以及一种反市场的方式。
在此次展览中,他明确表示,创作与金钱、名利、名望无关,而是与他的生命、存在和精神紧密相连。他认为,作品只要实现了精神上的传播、共享和愉悦,就完成了其使命。即使有一天观众不再喜欢这些作品,将其丢弃或销毁也无妨。
米兰预展现场嘉宾
在展览现场,他设置了一个互动装置:观众可以任意修改AI生成的图像,最终版本将被永久删除。这种“自我毁灭”的设定,是对艺术商品化最彻底的嘲讽。
“艺术的价值不在于被收藏,而在于被质疑、被推翻、被遗忘。当观众丢弃我的作品时,它才完成使命。”
Hero Pavel认为AI 将使艺术更加全面化、多元化和丰富化,数量呈几何数增长。这将改变艺术市场的格局,公众和人类群体将受益于 AI 带来的艺术发展。比如艺术市场的暴利时代即将终结。
卢卡展览现场
AI让创作成本归零,艺术平权不再是口号。当所有人都能免费创作、分享艺术时,艺术的本质将从商品属性转向“无功利的精神愉悦”。
因此,在Hero Pavel看来“艺术本该一文不值,分享的快乐才是无限价值。”
未来的“手工”艺术都会是非遗艺术
AI 的出现将改变传统艺术家的生存方式,迫使艺术家重新定位自我,反思创作。
从技术层面来看,AI 能够替代诸多技术环节。但从发展的眼光出发,目前 AI 唯一无法替代的便是动因、目的以及那一念之间的灵感。然而,未来 AI 也极有可能实现对这些方面的替代。随着 AI 对人类的了解日益深入,模拟人的思维和情感并非难事,届时真正的 AI 艺术便会应运而生,从而形成人类艺术与 AI 艺术并存的局面。
卢卡展览现场
“如果硅基生命主动创作艺术,那它就是同等于我们的艺术本体。”
当AI具备自我意识并主动创作时,人类艺术的价值将取决于能否证明“非AI不可”的独特性——否则,市场与公众将无情抛弃人类创作者。
正因如此,艺术界必须回答:人类创作中,什么是AI永远无法模拟的?如果答案不存在,人类艺术将沦为技术附庸,成为非遗艺术。
卢卡展览现场嘉宾
AI对现有艺术创作与发展的破坏性与不可抗拒性
在艺术史的一次次迭代中,每一次促使艺术发展与变革多是由外力导致的。无论是早期的印象派,还是上个世纪初的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诸多有目的性的颠覆,所带来的提升和变革,都是把之前的艺术作为敌人,作为目标,站在对立面上进行的反抗、推翻与重塑。
这种以他者身份的出现,如同一面镜子,反而很有利于自我的矫正与改良。艺术的发展也是在如此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中发展到了今天。
这种他者越是脱离现有观念,越是跨界,其颠覆性的意义与结果就越为明显。我们可以将杜尚与波普艺术视为很大的颠覆。那么摄影技术与电脑美术技术(这里要区分:电脑美术和新媒体艺术是一脉相承的,但与AI完全是两回事,很多人容易将新媒体艺术混淆于AI)则是更大的颠覆。
而AI对于现有艺术的摧毁和瓦解,是从同者的身份出发的。AI首先没有以对立面的方式出现,而是以和我们一样,只是做得更好的形象出现的。在被认同其能力的基础上,进而体现出AI从独立的“智能体”到“强人”再到“超人”的取代。这从现象层面看,艺术似乎也是“进步”的。
【 梯子 (5) 】
点赞不一定代表肯定与支持,对于点赞者在当下的行为可能并非是被赞者看的那么重要,也许仅仅是完成一个任务,一种虚荣的目的,一种对被赞者的终结。
而当我们过于在意别人的态度和观点的时候,往往会在一股错误力量的推动下偏离对自我真实的审视,进而迷失了自我。
而赞的随意性和不负责的态度,带来的有时不仅是被赞者的迷失,甚至会在一种失我中走向悬崖的尽头。这便是一种灾难,而赞的背后,每个人可能同时不仅是受害者,同时也是这一悲剧的罪魁祸首。
我们是否应该走下楼梯,让自己平和下来,看看真实的周围的世界,重新考虑下自己应有的归属。
当人们通过手机拍照打卡,真实的荒诞由此而生。最终在网络传播的传播与点赞中实现自我了结,在发酵中使得点赞在每个人的生命轮回中成为一种必然的宿命。
【 当代美术屎 】
艺术拥有着对人类文明的启迪,教化,警示与传承的责任。
艺术作品应追寻圣经般的伟大,艺术家也应有传道士与修女般的坚守。
当代艺术泛滥至极,体现出的不仅是激发兽性,滋长恶欲,诋毁文明,宣扬纵欲;甚至发展到扭曲社会应有的正确价值观与意识形态。
艺术如果空洞到仅为博人眼球,展现自我与偏激和成为商业谋利的工具。这甚至连纯为生存而机械复制的出图工作都不如。
关于这一点上,对人性的关爱,未来的探索,文明的普世,当代设计比当代艺术做的要好的多,从某种角度说,当代设计比当代艺术更像艺术。
【 反文化入侵 】
在另一个平行世界中,美国时代广场上,人们在兵马俑梦露的下面避雨,电影院里播放着《钢铁悟空》和《变形关羽》,
每日阅读的是刘慈欣的《全频带阻塞干扰》,手机里刷的是穿着汉装的网红曹操,嘴里说的是中国网络流行语,烧的也是中国玉帝的冥币。
文化传播、文化交流与文化殖民、文化入侵有本质的不同;
前者是纯粹的,真实的,友善的,感染的;
后者是伪装的,趋媚的,强势的,传染的;
面对外来的文化入侵,我们也确实应该做点什么了。
【 彩色糖豆(下)】
人类对世界本质的探索,就像孩子喜爱彩色的糖豆,总想知道里面有什么,是什么味道。
人类对标准模型的迷恋,就像孩子对乐高玩具爱不释手,总像玩出属于自己的新花样。
科技是温暖的,是多彩的,人本的。
一盘已知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品尝夸克、轻子、胶子、W粒子、Z粒子、光子、希格斯粒子的甜美。
【气球里的红、绿、蓝夸克组成的质子或中子,孩子眼睛里反射出的粒子对撞机,围嘴上的粒子标准模型,夸克的巧克力豆,乐高的粒子对撞机】
无论是对中西方绘画在视觉与物理上的完全模拟,还是嫁接自我产生的观念,以及未来在雕塑、装置等综合材料艺术上体现出的极大能力(结合未来更为先进的3D打印技术实现物理制造),都展示了这一点。
但本质的不同在于,人类的艺术创作失去了独立性和自主性,而被AI的超能力发展牵着鼻子走。这样,原有的艺术便会在迷茫中失控,猝不及防且无法抵御这种力量。更可怕的是,AI主导下的艺术发展,会让更多的艺术工作者产生投机主义的心态,甚至是妥协和放弃。那么人所主导的艺术创作便有可能产生停滞的现象。同时导致艺术市场随之而来的倾向AI艺术的局面。如果当人为的艺术失去了商业市场(生存的土壤),艺术便真的容易沦为自娱自乐,进而导致AI对人类艺术的完全占有与取代。如果当AI艺术占领了足够的话语权与主导权的时候,那么就会触及到艺术的本质问题了。
总结一下,以前的艺术变革是从外部的摧毁,AI的变革将从内部的瓦解。内部的瓦解是最有杀伤力且无法预防的。AI艺术是在极度的示好下的一种温水煮青蛙,也如忒修斯之船,在自然而然中完成大换血。
这不局限于我们说的绘画与雕塑,电影、音乐、文学皆是如此。AI它所针对的不是艺术,也不仅仅是视觉艺术,而是人类所从事和珍视的一切经验技术。
AI对艺术现有局限中的突破
从AI艺术工作者的角度来看,其有益的价值在于AI更好地激发了艺术家的实践性与实验性(实验与实践的成本都更低、更快、更见效)。这种实践性和实验性是非常有意义的,会在短时间内产生大的爆发。不仅是风格层面上的,也是内容层面上的。
因为快速本身也代表了一种进化的速度。海量的实践更容易产生从量变到质变。其实,至少在现阶段,AI艺术还是利大于弊的。人为艺术的价值本身就是实验和实践下的有价值的结果。
【 选择 】
一个牧童在捡起石头的一刻,决定了歌利亚的厄运,也奠定了王的命运。
如果他是命中注定的王,他捡起便不仅仅是一块石头,而是一个伟大的文明。
在米开朗基罗的眼里,原石就像大卫像的母亲,自己更像是大卫像的父亲;而大卫捡起的这块雕塑过程中被敲落的石头,也本是属于他的灵魂、精神与威名。
大卫体验以色列同出自一块原石,这一点没有选择。
希伯来语
【大卫】:דווד,被主蒙爱的
【以色列】:מְדִינַת יִשְׂרָאֵל ,与神角力者
【 话语权 】
对于关于芯片的战争,根本利益下不要幻想他们可能的善意,等到的只能是无法想象到的够狠!
面对卡脖子的问题无解,要不被勒死,被饿死,要不就咬断绳索跟Y干!
所以,有些事不得不做,有些血不得不留,即使面临多大的困苦,忍受多大的折磨。
只有成功、实力与超越,才能让他们在束手无策与恐惧中实现对你必须的平等的尊重。
【 甜 】
秋天里,一个巨大的米老鼠奶酪,它象征着一种文化,一种精神,而被一群耗子啃食得体无完肤。
当代的年轻人,吃的是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不懈、叛逆与欲求抛弃的却是养育自己的文脉、血统与基因。
那些看似的时尚,热血,朝气与创新,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昙花一现,面对一点的波动都会不堪一击,因为他们外强中空。
一群没有“根”的年轻人,怎么能传承一种伟大的文明。
作为传统艺术家:
一方面受限于视野与认知的局限,由于没有更好的知识与素材的输入途径,导致更多的艺术家偏向于持续少数话题和单一话题的创作,以掩盖自身能力不足的问题。
一方面受限于高昂的学习成本(不仅是经济成本,也包含时间成本),艺术家形成的手段与技法,在熟练掌握后,带来的往往是更便捷的“复制”与“重复”。所以艺术家很希望有自己明确的符号与标签,并强化这种符号与标签。因此,对艺术家符号与标签的认同与赞赏本身可能是个伪命题。如果从形式服务内容的角度出发,往往不同的话题和内容,都有其最为合适的表现手段与手法。就像架上绘画、雕塑、装置与动态视频相互无法取代的关系,都有各自最为擅长的表现领域。所以说本质上,是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工具导致的结果。
一方面受限于社会现有的认可度与商业的风险度问题。这一点也是由前两点导致的,即使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也不会在一生之中进行多次的自我颠覆与改变。
在AI高速助力实现的条件下,如果艺术工作者不再局限于自身的单一风格、单一话题的长期探索,那么AI艺术在视觉领域的大爆发,将使整个艺术创作显现出更为明显的去中心化、去传统价值化、去现有标准化的复杂现象。
当定义赶不上变化,当所有都变得不可捉摸,AI视觉的标准将无法定义,未来艺术的标准也很难定义,但这也许是件好事。
风格已死,AI撕碎符号化的艺术“垃圾”
“当代艺术的符号化、个性化,不过是自我设限的牢笼。”
艺术家Hero Pavel认为,风格在AI创作中既是重要的表达工具,又因AI能创造任何风格而显得不那么关键。固定的风格和符号化倾向会限制AI创作的自由和可能性。AI创作的去符号化特性是其价值所在,其核心价值在于借助AI的混合能力探索新形式与风格。
【 最后的“爱” 】
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要有爱!于是便有了AI。
【 春 】
反思中蜕变,机遇中适应
相依中共生,智慧中敬畏
柏拉图四美德之“智慧”
反思中蜕变,机遇中适应
相依中共生,智慧中敬畏
缪斯九女神
卡利俄佩用铁笔与蜡板,书写着英雄史诗
克利俄头戴桂冠手拿书卷,记录着历史
欧忒耳佩拿着长笛,表达着抒情诗与音乐
忒耳普西科瑞手拿着常春藤,演绎着合唱与舞蹈
厄刺托用七弦琴,弹奏着爱情诗与独唱
墨尔波墨涅戴着悲剧面具,奏响悲剧与哀歌
塔利亚戴着喜剧面具,表演着喜剧与牧歌
波吕许谟尼亚头戴面纱且神情忧郁,思考着颂歌、修辞学与几何学
乌刺尼亚头戴星冠手拿天球仪看着天空,那里是天文学与占星
缪斯; “Μουσεῖον”; “Museum”; 博物馆……
【 观众 】
一万个人的骨灰。他们曾经也是鲜活的生命,他们曾经也是的观众。
到场看展的观众。他们正是当下鲜活的生命。他们也会化为灰烬。
他们与他们都在现场,互相看着,互相欣赏,共享着关于生命的魅力,共塑着关于生命的艺术。
【 爱情 】
21与22岁;
25与26岁;
30与31岁;
36与37岁;
43与44岁;
57与58岁;
79与80岁;
93与94岁;
……
即使老的已经看不清整个世界,也还是想看清他(她)的样子
与传统艺术相比,AI创作在变化风险、成本等方面更具优势,使其风格探索更具可行性和持续性。在公众媒体传播中,风格的单一性会导致视觉疲劳,而AI艺术家通过不断变化风格来吸引观众关注,这成为其重要的创作动力。
AI能在0.1秒内生成任意风格及其无限变异,彻底消解了“风格即身份”的神话。当技术能穷尽所有视觉可能,艺术家必须直面终极问题——没有风格差异,你的存在价值是什么?
AI摧毁艺术的一切可能?杜尚之后无”绘画” ai之后无”当代”
从杜尚的小便池到博伊斯的“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一直在“自我否定”中进化。而AI是这场进化中最后的、也是最彻底的否定,直接摧毁了关于艺术的一切可能、关系与存在。
【 创世纪 】
上帝创造了人类,人类创造了AI
亚当接过夏娃手中智慧的苹果,人类开始有了善与恶。
人类给予了AI智慧,AI引发的蝴蝶效应,由此开始。
【 设计师 】
AI代替的不仅是低端的工作,同时也代替了高端。
AI代替的不仅是体力劳动,同时代替了脑力劳动。
AI代替的不仅是理性的复制,同时代替了感性的创造。
AI代替的不仅是贫下中农,同时代替了管理者。
AI代替的不仅是客观的分析,同时代替了人性的选择。
客服、银行专员、服务员、快递员、编辑员、校对员、统计员、司机、旅行代理、导购员、程序员、农民;
还有:工程师、数据分析师、记者、管理员、培训师、法律顾问、设计师、建筑师、影像诊断医生、厨师、规划师、分析师、营销专家;
还有:副总裁、参谋、学术专家、艺术家、执行总监、部分理论物理学家和实验科学家……
【 国富论 】
领略官僚的厉害,各种丑形的脸。
俄罗斯方块的下落与消除,磨灭的是空洞的本体,压碎的是迷失一生的存在。
填补空隙的只有奢侈的娱乐(高尔夫球),整人的流程(文件与印章),玩人的手段(老鼠轮),正反都是理的标准(莫比乌斯环的尺子),合理合规的情色交易,贪婪的数字(金钱),与麻醉的人性(XO)。
机构的浮肿影响的是文明正常发展的生理排泄。
当广厦被千疮百孔所填满,印在历史上的便是一个时代的笑话。
但Hero Pavel强调,AI 并非否定艺术,而是它让艺术回归本质:内容、精神、普世、教化、启发、共享。多年来个性化、极端化、媚俗化、拜金化的艺术形式将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艺术的价值与意义将进一步分化,艺术回归到原点,形成一个闭环。
结语:“艺术?AI不在乎,我也不在乎。”
就像Hero Pavel讲到的,他更像是一个用AI搅局的局外人,站在艺术的对立面,在否定中重建艺术的各种可能。
作者|陈耀杰 编辑|陈耀杰
来源丨雅昌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