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7月29日讯 (记者 王国柱) “笔墨里藏着千年文脉的呼吸,写意中跃动着时代精神的脉搏——李俊的画,是传统与当下的诗意对话。”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冯远近日评泰州画家李俊作品时,言语间满是对其艺术突破的深刻洞见。从水乡走出的李俊,以“在继承中解构,在创新中守正”的笔墨张力,在中国花鸟画画坛占据突出位置,其写意花卉尤见精神。
冯远(左)在李俊画展现场。
李俊生于泰州艺术世家,深悟吴昌硕“以书入画”的金石精神与齐白石“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精髓。他以花鸟为基,尤擅紫藤,2023年东京日中友好会馆“紫藤与文明”特展上,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收藏其《春暖》时感叹:“画中紫藤有书法般的节奏美,更透着温暖喜悦的生活气息。”
冯远眼中,李俊的艺术魅力更在写意花卉中尽显锋芒。“他的厉害,是打通了工与意的壁垒,却让写意开出了最艳的花。”冯远说,李俊的写意创作深植明清大写意精神脉络,又吸纳黄宾虹“五笔七墨”技法,笔锋落处,既有“洒脱灵动”的自在,又含“儒雅细腻”的底蕴,形成独有的“双相突破”。
“你看他笔下线条,从来不是随意挥洒,那是篆隶筋骨化作的生命律动。”冯远尤为推崇其以篆隶笔法塑造藤条的巧思,“一笔下去,既是书法的提按顿挫,又是藤蔓的虬劲舒展,暗合《石涛画语录》‘一画论’的哲学——每一笔都带着情感,每一线都透着生机。”
在紫藤系列中,这种写意功夫更见精妙。“他用几何化构图抓住视觉焦点,让老藤新花在传统笔墨里完成现代转译。”冯远解释,那些盘曲的藤、绽放的花,早已超越“花鸟”的题材边界,是吴昌硕金石气与齐白石写意魂的当代对话,是江淮水土滋养出的文化密码,“他让传统符号在写意中完成精神性重构,这才是真正的‘守正开新’。”
冯远笑言:“赏李俊的花鸟画,恰似品味泰州早茶,初品温润如水,细嚼则余韵绵长。这份绵长的余韵,藏在写意藤蔓的轻拂间,在笔墨晕染的传统文脉里,更在画外引人遐思的生命哲思中。这份从乡土里生长出的意趣,让他的作品自带跨越文化的感染力。”
这份感染力的根源,恰是李俊对传统基因的创造性激活。写意中的“放”,从不是脱离规矩的狂放,而是篆隶筋骨打底的收放自如;墨色的“活”,也不是随意晕染的松散,而是将水乡灵韵凝练成的视觉诗行。他在“工”与“意”、“守”与“开”之间的精准拿捏,让地域性审美升华为世界可感知的东方美学符号。
文化部原副部长、国家博物馆首任馆长潘震宙曾表示,李俊在“守正”与“开新”之间找到精妙平衡,他的花鸟画不仅是视觉盛宴,更是文化对话,让江淮藤蔓终成卢浮宫中“美美与共”的文化符号。中国国家博物馆原馆长吕章申也认为,李俊的紫藤系列,展现了中国花鸟画在国际文化对话中的独特价值,更彰显着一位中国画家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时代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