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作为历史的见证,在不同时代总被赋予各异的情感。
曾以精巧构造闻名于世的东汉铜奔马造像,其独特造型在近年被年轻人注入了乐观、洒脱的精神内涵,蜕变为网络时代的一大文化IP。
近日,上游新闻记者随“奔流城市计划·传奇的武威”探访之旅来到铜奔马的故乡——武威。这座屹立于中国西北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的六朝古都,如同铜奔马般,在两千多年的时光里持续驰骋。在这里,武威人秉承铜奔马乐观、不息的奔跑精神,让这座镶嵌于戈壁大漠中的城市,绽放出勃勃生机与更为恢宏的活力。
武威市区的铜奔马仿制雕像。
在风沙肆虐的戈壁中 他们用75年造就绿洲
武威市民勤县,距离武威市区约100公里,县域国土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三面都被沙漠包围。
在这片曾经黄沙蔽日的广袤之地,武威人历经七十五载,代代相传,在沙漠中植树造林,种草固沙,使干涸已久的青土湖重现碧波,将一片荒漠变为绿洲。
民勤县青土湖。
7月中旬的民勤县日中日照强烈,但青土湖的绿意盎然却让人感受到一丝清凉,如果不是记者亲眼所见,很难让人相信在这个被沙漠包裹、几公里外就是绵延黄沙的地方,会有这样一片站在其中根本望不到头的生态湿地。
水草丛生、绿意盎然,阳光的照耀下,湿地中大大小小的池塘、湖泊闪着粼粼波光。如果说青土湖湿地是茫茫黄沙中的一块“碧玉”,波光粼粼的水面就如同镶嵌其上的一颗颗明珠。
在民勤县,这里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有特殊的传承,那就是种树。小时候,孩子跟着父母去种下生命中的第一棵梭梭树;长大后,他们又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种树;75年,几乎每一个民勤人都在为改变故乡努力。
多年来,民勤县固定流沙18.3万亩,完成人工造林25.6万亩,使区域流沙得到初步遏制。经过生态治理,青土湖的地下水位从2007年的4.02米回升至现在的2.87米,累计上升了1.15米。自2010年以来,水域面积由3平方公里扩大至27.65平方公里,形成了127平方公里的旱区湿地,为戈壁绿洲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武威市民勤县防风治沙点,“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标语静静伫立。
与沙漠的抗争还在继续,青土湖湿地数公里外的防风治沙点上,“绝不让民勤成为下一个罗布泊”的标语静静地立在黄沙之上,标语之下,一个又一个压沙草方格整齐排列。这是民勤人、武威人用不懈的努力为家乡铸就的铠甲,让民勤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希望。
在祁连山下种豆 让外出务工的农民回归田地
武威地域辽阔,地貌类型丰富。民勤有武威海拔最低的区域,而平均海拔最高的天祝藏族自治县静卧于祁连山麓。得益于高原气候,这里夏季凉爽宜人,阳光充沛且水汽丰盈,植被茂密,昼夜温差逾15℃,为豆类作物提供了绝佳的生长环境。
如果说民勤人在与恶劣生态的搏斗中创造美好生活,天祝人则凭借得天独厚的高海拔冷凉气候与平坦地势,在高原夏菜的标准化种植中开辟了农业致富新途。
大湾村打柴沟豆类蔬菜标准化种植基地。
7月23日,天祝藏族自治县打柴沟镇大湾村。远处的祁连山脉层峦叠翠,村中连片的豆类标准化生产基地如绿色缎带般铺展至山脚。荷兰豆、荚豆等多种豆类攀附支架蓬勃生长,豆花随风摇曳,空气里沁着湿润的清香。
大湾村拥有耕地2633亩,235户超过800人。年逾四十的王振红是其中一员,山脚下的百余亩豆田中有十几亩属于他家,“今年天公作美,豆子品相好价钱高,生吃都清甜!”他顺手从藤蔓间摘下一枚翠绿的豆荚,露珠在饱满的豆壳上滚动。今夏,当地超市同等品质豆类售价每斤7-9元,王振红对自家产品信心十足:“优质豆大多出口,企业收购价每斤五块多,一亩净收7000元以上。”十余亩豆田为他带来年超十万元的收入,“比从前种红薯小麦强多了,那时一亩地挣几百块都难。”他的豆子如今已远销海外。
大湾村农民端着刚从地里采摘的豆子。
近年来,大湾村聚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原夏菜产业,建成以精品豆类蔬菜、莴笋为主的高原绿色蔬菜基地,特色种植渐成规模化和产业化格局。越来越多如王振红般的村民停下外出务工的脚步,返乡投身高原夏菜种植,“一年操劳大半年,但销路稳定,比在南方务工收入更高。”
从青土湖的生态治沙到祁连山下的种豆兴业,武威人始终葆有那份乐观与坚韧。
武威市区。
猎猎西风在西北大地上吹拂两千余载。昔日大漠中踏燕疾驰的铜奔马,化作武威人乐观坚毅、永不停歇的精神图腾。
近两千年后的今天,铜奔马仍在“奔跑”,马背上的武威人传承着洒脱进取的基因——于戈壁绘绿洲,在山麓垦良田,让这座已经存在两千多年的城市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如铜奔马般向着美好未来奔腾不息。
上游新闻记者 石亨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