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类型的电影不好拍,因为还原人物的时候,需要进行艺术升华,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物都会有与艺术相关联的成分可以被宣扬的,尤其是传记人物本身如果更具体,且有着非常立体的新闻报道的话,艺术加工的可以施展的地方就少了。于是,考验一个创作者的能力的时候就到了。如何将一个传记式人物拍好,仅仅是平铺直叙的将故事就显得俗套,而那些通过矛盾点夸大的手段虽然可以引人关注,但一定程度上也会歪曲人物。而真正要拍好这个类型的影片,首先需要的是有一个着力点,什么着力点,人物的思想坚守。
今天推荐《第一书记》这部电影,本片讲述的是安徽凤阳小岗村曾经的驻村第一书记沈浩的故事,沈浩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干了六年,让曾经辉煌尔后没落的小岗村面貌有了显著改观。影片通过将沈浩的生平以记述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让观众领略到了沈浩在小岗村,如何带领村民们一改旧貌,最终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
《第一书记》这部影片不好拍,不好拍的原因就在于本片讲述的故事是真实的,故事的主人公也是见诸于媒体且有着各种详述的资料的。而本片更不好拍的一个点在于沈浩所在的小岗村本身就是一个聚集了政治话题的村子,它不是一般的村子,对于小岗村故事的讲述,本身就是定性了的,这就意味着艺术创作的空间很狭窄,如果创作者本社能力有限的话,就很容易让本片最终流于平铺直叙,这种平铺直叙比电视纪录片并不高明多少,唯一的区别就是找了专业演员。
很明显,本片就是平铺直叙的代表作,但是这并不能完全怪创作者,因为本片的导演陈国星就是拍摄电视纪录片,电视专题片起家的。面对着这样一个熟稔的题材,而且题材可以自由发挥的地方并不多,因为沈浩的故事有着太多的资料可以考证,如果为了艺术创作而艺术创作,就容易给已经故去的沈浩抹黑,这样一部影片确实是不好拍。
而本片中展现的内容更加印证了故事不好拍的核心原因,那就是小岗村的过去和小岗村的现在。影片对于这样的核心问题进行了模糊化处理,只简单的用了贫困和富裕来进行推进,任何一个了解近几十年来的历史的人,面对着小岗村这个话题的时候,自然会有着多种评价,而且这些评价本身是很具话题性的。而沈浩这样一个我党的基层领导,在小岗村贡献了自己的人生,这个故事很感染,然而这些感人的故事聚集在这个地方就显得有些尴尬了。
在我国的任何一个村落,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驻村干部,他们的故事都很感染,他们其中也不乏为之付出自己的生命的典范,然而他们的故事很好书写,且可以进行很大程度的艺术创作,沈浩的故事如果不发生在小岗村,他也会有更多的可能,然而他的故事最终发生在了小岗村,因此,他所做的一切看上去是非常正确的,但同时也是非常别扭的。
比如说片中沈浩为了修建一座跨铁路大桥,直接找到了上海局和铁道部,这种行为本身在别的村庄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是沈浩所在的小岗村却可以完成这样的不可思议的举动,这就说明了小岗村本身就是光环加身的,而这样的光环一定意义上也削弱了沈浩本身的重要性。
还有一点就是最重要的点,昔日的小岗村之所以被全国知晓,主要来源于他们的“壮举”,然而昔日的“壮举”成为了今天的阻碍的时候,这就很矛盾,因为小岗村要想全面建设,就必须从昔日的壮举中走出来,且回到一种被他们打破了的体系当中,这样对立的矛头很难让人接受。当然,创作者用了一个贫穷和富裕的点来进行了包装,然而这依旧是让观众们感觉到别扭。
现实中的沈浩是一个踏实肯干的我党基层干部,然而影片中的他并没有太过于凸显自己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反倒是以一个普通人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壮志雄心来装点自己,这多少有点本末倒置了。想想看,小岗村特殊的政治地位本身就决定了这个村子不同于别的普通的村子,如果小岗村今天的新面貌与与一个坚定的共产党员无关,那么这个传记性质的电影就脱离了本质。实在称不上是一部好影片。
以上,本片的创作者能力确实是堪忧,因此,即便是演员阵容强大,给人的感觉还是一场晚会性质的电影,创作的平庸自然无法匹配思想的先进。所以,这样一个题材的影片最终还是给人别扭的感觉,这实在称不上是佳作,即便是给予了一些分数,即便是收获了一些感动,更多的是对于沈浩本人的,与创作者并没有太多的关联。因此,以后同类型的电影需要慎重,我们一定要知道电影的主旨核心,才不至于流向平庸。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