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加坡的李鉴宸用区块链和信誉、透明、保真、包退、回购7年时间打造630亿古玩帝国时,中国藏家正为一件“打眼”的假官窑瓷片争得面红耳赤—— 而后者,才是我们引以为傲的“江湖规矩”。
一、李鉴宸的“诚信枷锁”,中国古玩行的“江湖弃履”
“信誉、透明、保真、包退、回购”——这五条金规被李鉴宸奉为圭臬,助他在新加坡7年狂揽630亿营收。这套模式依托新加坡严苛的《个人数据保护法》和司法体系,48小时验货、三年内无任何条件退货、五年内无任何条件八折回购,AI溯源鉴定、资产证券化玩得风生水起。
但中国古玩行嗤之以鼻:
二、我们为何对“诚信”说不?江湖规矩的三大生存逻辑
1. 权力游戏:专家垄断的话语权堡垒
李鉴宸的遭遇是缩影——身为2009届科班文物鉴定生,2018年斩获全球伍德曼金奖后,竟遭国内同行集体打压。“半路出家者把持话语权,科班反成异端”。当鉴定权被少数人垄断,透明化等于砸人饭碗。
2. 利益江湖:真假博弈的财富密码
2015年,李鉴宸揭穿某拍卖行“宋代官窑瓷片”实为化学仿品,随即遭封杀。“假货是饵,鉴定是刀,藏家是鱼”——这条产业链滋养了太多人。若人人可退货、件件能溯源,戏还怎么唱?
3. 文化基因:眼力淘金的冒险浪漫
“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赌徒心态,是古玩行的精神鸦片。新加坡藏家要的是资产配置,中国玩家要的是“捡漏”快感。当李鉴宸用APP对200万新币资产用户精准推送百万级翡翠,老藏家冷笑:“没了地摊淘货的刺激,还算什么玩古玩?”
三、“不需要诚信”的背后:一场注定失败的困兽之斗?
尽管江湖规矩根深蒂固,但现实正倒逼变革:
四、结语:古玩江湖,生死自负!
“李鉴宸们,带着你们的区块链和包退承诺,离开中国!”——这声怒吼背后,是传统规则守护者最后的倔强。
我们不要新加坡式的“法治背书”,宁要潘家园的“人情世故”;
我们不要AI冰冷的“数据判决”,宁信老师傅的“一眼千年”;
我们不要保真、包退、回购的“保险箱”,只要买定离手的“生死状”!
古玩行的未来?要么在“眼力神话”中固守成规,沦为小圈子的自嗨游戏;要么刮骨疗毒,在阵痛中重生。
而李鉴宸在2024年11月退休宣言早已写下注脚:“古玩行,你们接着玩——但游戏规则,得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