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村里看展览不再是新鲜事。7月20日下午,云南艺术基金2024年度传播交流推广项目“界外·在地 村庄里的美术馆——云南民族民间绘画(农民画)流动艺术展”在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糯黑村启动第二场展览。该场以“流动的艺术,扎根的乡情”为主题,邀请50位云南农民画家带来100幅佳作,现场吸引附近村民与游客感受别样的乡土世界。
与传统展览的白色展厅模式不同,此次展厅选址糯黑村礼堂——全村操办红白喜事的地点,画展与当地村民世居在此的笑容与泪水彼此交融,生动呈现着艺术与乡村扎根共生的实践理念。
村里的礼堂变为展厅,百幅画作陈列在桌凳组成的展架模块间,策展人薛滔的展陈方式别有一番巧思。据了解,他将当地村民使用的木桌与条凳作为立体构件,一方面在礼堂展厅内组合为展示结构,将农民画作品陈列其间;另一方面利用大量桌凳构建大型装置,通过在地的日常器物组成超越日常的表现方式,含蓄道出农民画在生活中孕育艺术的创作现实。
当农民画走进村庄,生于土地的艺术终于回到原乡,家住附近的男女老幼纷纷来一探究竟。阳光烤热的泥土气味钻入鼻腔,缤纷的色彩点亮了孩童的眼睛。
“农民画”就是“农民画的画”吗?策展人薛滔的回答直击学术本质。他认为云南“农民画”值得拥有更辽阔的未来:“我们要用‘民族民间绘画’的概念替代狭义化的‘农民画’定义——后者常被简化为平面构图与艳丽色彩的装饰性创作,此种误读不仅遮蔽了云南多元民族艺术的文化深度,更导致创作者陷入自我认同困境。”
创作者们在农闲时拿起画笔,深入描摹乡村的生动场景,画面主题包括民俗节庆、生产生活、乡土风貌,无声诉说着“艺术如何接地气”的答案。在他们手中,云南民族民间绘画(农民画)以缤纷色彩,表达出云南人民对乡土大地的深情厚谊。
据策展团队介绍,以农民画为代表的云南的民族民间绘画具有丰富的内涵,作品中包含多元民族元素,呈现丰富的各不相同的民族风俗,具有不可替代性,既保留了在地艺术表达,又在当代语境中不断创新发展,例如南传佛教壁画、东巴画、唐卡、毕摩绘画等云南多元民族艺术形态,均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7月20日至29日,本场展览持续对公众免费开放,之后将前往更多村庄进行巡展。据悉,云南艺术基金2024年度传播交流推广项目“界外·在地 村庄里的美术馆——云南民族民间绘画(农民画)流动艺术展”由云南乡村之眼乡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将于今年7月至12月行经10个云南传统村落,其中第二场展览落地石林糯黑村,得到石林彝族自治县文化和旅游局与石林县文化馆的支持。
开屏新闻记者 史子昊 文
陈犇 摄
一审 资渔
责任编辑 罗秋旭
责任校对 刘自学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