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下午,由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举办的《中国面孔:文物上中华民族的凝望与记忆》(以下简称《中国面孔》)新书分享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出版交流中心隆重举行。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茅院生出席分享会并致辞。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全国政协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原总经理李岩,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教授臧峰宇,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戴向明,人民日报社政文部文化采访室副主编、主任记者王珏,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董涛,韬奋基金会《阅读与成才》编辑部总策划、中国出版协会全民阅读工委副秘书长吴问涛等嘉宾出席活动并分别进行了研讨交流。本书作者翁淮南分享该书创作心得。东方出版中心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陈义望出席分享会并致答谢词。分享会由东方出版中心总经理助理、北京分社社长范斐主持。
作为“解读中华文明标识”系列的开山之作,《中国面孔》通过“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三大篇章,层层递进展现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全书精选50件代表性文物面孔,从20万年前的“北京人”到“走出春秋时代、走进千秋万代”的孔子,再到“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戍边英雄陈祥榕,以独特的面孔视角串联起中华文明万年发展演进和中华民族永恒的凝望和记忆。正如本书所揭示的,每一张中国面孔都是文明的印记,都是解读“何以中国”的文化密码。从博物馆珍藏的国之重器,到广袤大地上的文化遗产,再到典籍书画中的艺术形象,这些“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面孔,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中华文明独特标识的生动体现。
在活动中,茅院生认为《中国面孔》作为“解读中华文明标识”系列的开山之作,通过文物上的一张张中国面孔,展现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精神图谱,让文物照进现实,这是一部致敬文明根脉的匠心杰作,也是一部彰显文化自信的时代力作,更是一部凝聚集体智慧的创新佳作。茅院生希望东方出版中心以本书的出版为契机,做好“解读中华文明标识”系列出版工作,继续发挥文博出版相对优势,打造更多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力作。
刘曙光从博物馆学专业的角度,谈及近年来博物馆学的研究发生了诸多变化,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很多新博物馆人开始以博物馆的藏品为切入口,摆脱传统博物馆学专业的局限,面向大众普及,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面孔》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刘曙光认为该书选题好,立意巧妙;架构好,视野开阔;文笔好,想象丰富。该书不仅聚焦于文物,更聚焦于文物上容易被人们忽略的“面孔”,而这些“面孔”恰恰代表了中华民族不同的个体或群体,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丰富面貌。这样的选题可以给博物馆人一些新的启示,打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思路。
李岩从文化传承的视角,剖析了本书中文字传递的力量。他表示,作者笔下的文字不仅优美,其背后还隐藏着情怀与激情,使人读来颇受感染。这种文字的力量可以跨越时空,延伸数千年历史长河的探索,构筑讲述文明的宏大叙事,传递积极向上的精神能量,结合“中国面孔”这个立意,能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及其时代意蕴,认识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了解中华文明的演进历史。李岩希望东方出版中心与作者一道,精益求精,认真打磨,将包括《中国面孔》在内的“解读中华文明标识”系列打造成为讲好中国故事、文化走出去的精彩样本。
戴向明从历史专业分析,指出书中以50个面孔贯通中华文明万年演进史,多从考古发掘获得的真实文物上取材,投入了大量时间研究,具备较强的专业学术素养。他强调中国面相艺术的独特性,认为“中国面孔”体现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精神面貌,不同时期出土文物上的面孔塑造证明了中华大地上文明交流交往交融的事实,这种开放包容的姿态构成了中华文明。无论是古代丝绸之路贸易带来的文化影响,还是近代外来文化的传入,中华文明始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吸纳外来文化,并将其融入本土文化中。
臧峰宇从“中和之道”“坚韧精神”“血脉融合”“古今相通”“文明互鉴”五个维度剖析《中国面孔》的文化内涵。他认为“中国面孔”的和谐映射了宇宙秩序,呼应中国哲学,体现了中华文明内在的坚韧精神。“中国面孔”中的沟壑不仅是生理的皱纹,更是坚韧民族精神的彰显,是“天行健”的象形表达,是时代的表征。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理解古今文化相通和文明交流理念的路径,破解了“古今中西”之争,使中华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古代文化走到今天,用古今文化相通破解了古今之争,用文明交流互鉴破解了中西之争,更好地讲述了中华文化故事、中国典籍中的故事、中国文物中的故事,书中每张面孔都是“活的哲学”,让读者在文物中触摸到中国文化的精神密码。
王珏结合媒体传播的敏锐视角,分享了自己的三重深刻感受。一是实现了从“物”到“人”的创造性转化:不再是冰冷的文物陈列,而是通过故事赋予文物“人格”,让读者看见文物背后鲜活的古人智慧与生活温度;二是完成了从“记忆”到“认同”的情感递进;当读者在文物中找到与自身文化基因的连接,民族认同感便会自然生长;三是引发了从“民族”到“世界”的文明回响:这些文物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为世界理解中国提供了具象化的入口。王珏最后讲道:“真正的文化自信,是让每一张中国面孔成为世界理解人类的共同语法。”
董涛盛赞该书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典范之作”,其成功源于三大核心特质:一是以文物形式传承了中华文明的基因,直击中华文明的内核;二是用大量史实和细节,让文物说话,让国内和世界了解中国面孔;三是以文物为载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上既扎根传统,又应和时代对文化自信的呼唤。他指出,该书背后所承载的意义,是对文化传承代际传递的深刻考量,青少年是文化传承的核心力量,通过书籍与影像的双重浸润,能让他们在成长中自然接纳中华文明的基因,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比任何说教都更具生命力。
吴问涛指出,这本书最精妙之处,在于用大众熟悉的“生活感”消解了考古的严肃感,每张面孔都带着故事,文物在书中更是如此。它的编排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现实的温度,让普通人能轻松“读懂”文明,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他强调,这种“可读性”的背后是对文化传播规律的精准把握,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普及,当文物故事能被孩子听懂、被大众接纳,中华文明的传承便有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正是文化自信落地生根的关键。
本书作者、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主任翁淮南在分享会上介绍了《中国面孔》一书的创作心得。据介绍,这本书的筹备历时多年,在筹备过程中,他走访了众多博物馆、研究院,拍摄了逾10万张文物上的面孔,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为每件文物撰写了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的解读文字。他用书中的实例生动形象地在现场讲解了众多面孔背后的故事,也提及了后续的创作计划。在谈及面孔的选材标准时,翁淮南表示,一是时间上,涉及中华民族的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二是内容上,呈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三是形象上,文物上呈现的面孔表情有平淡、欢喜、幽默、愤怒、悲伤,也有自信、勤劳、勇敢、智慧、坚韧,既可信、可爱、可敬,又真实、立体、全面;四是物证上,这些文物来源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涉及陶器、瓷器、玉器、青铜器、壁画、石刻、雕塑、书画等珍贵文物;五是形式上,努力营造原境,用图片和文字等形式进行解读;六是目标上,通过中国面孔这一媒介,努力打开一个让世界读懂中国的窗口。
分享会最后,陈义望代表主办方致答谢词,他指出,《中国面孔》的命名意在让文物成为中华文明可见、可感、可爱的“具象代言人”。“解读中华文明标识”系列秉持专业严谨、贴近大众的双重标准,重视国际传播布局。一方面向国内大众读者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通过可见、可感、可爱的中华文明标识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韩世容
编辑/胡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