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明太祖朱元璋,恐怕是我国历史上
最好杀功臣、也杀得最厉害的一位皇帝
了。
一介乞丐出身的他,荣登皇位、掌控天下之后,似乎对周遭都充满了怀疑,生怕其他人也和过去的他一样,通过造反夺取自己的权力。
为了给子孙后代们留一个稳固的江山,朱元璋制造了一系列案件,给身边的一众功臣戴上罪名,并将他们一一诛杀。
据悉,朱元璋在位期间,
共杀了29位功臣,株连近4万人,可谓杀伐果决。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
面对此等“暴行”,为何大臣之中没有人造反呢?
忧心的开国皇帝
击溃元军、打下江山、创立明朝之后,坐拥天下的朱元璋并未感到愉悦和轻松,而是陷入了另一个焦虑之中——
出身贫寒的自己,该怎样将明朝的大业传承下去呢?朱家能否千秋万代、长存于世呢?
在这种忧心的驱动之下,
朱元璋开启了一系列紧锣密鼓的改革,致力于令权力更加集中、社会也更加安定,从里到外杜绝“造反”情况的出现。
在政治上,朱元璋对官僚机构进行改革,
形成中央集权之势
,在社会方面,
朱元璋则制定严格的律法,整顿贪腐,并重视教育和社会福利,致力于令民生维持安定。
同时,朱元璋还立了长子朱标为皇太子,并对其寄予厚望。然而,朱标却是个性格温和、非常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人,和父亲朱元璋截然不同。
因此,朱元璋担心朱标很难掌控手下这么多人。为了儿子这个接班人的未来考虑,也逐步展开了肃清朝野的道路,杀了不少看似有野心、且似乎容易造反的大臣,其中不乏对自己有功之人。
对于朱元璋来说,自己是造反起家,那一些自开国便追随自己的大臣们,也很有可能会试图造反,
他之所以杀大臣,有一个原因就是为儿子“清除威胁”。
有这么一个典故,据说朱元璋在杀功臣时,朱标曾劝说这会“伤了和气”,而朱元璋则冷淡地丢在朱标面前一根荆棘,命令儿子捡起来。
当朱标露出为难的表情时,朱元璋才说:
“我杀人,就是为你除清荆棘上的刺!这样你未来掌管朝野时,才不至于向现在这般为难!”
不难看出,朱元璋杀功臣,主要还是为家族事业考虑,而不是完全出于性格问题或一己私欲。
后来,朱标因病去世后,朱元璋也年老体弱,立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这时,由于朱允炆更加年幼、性格也和朱标相似,朱元璋为其扫清障碍的愿望就更加迫切了。
于是,朱元璋不但杀功臣,还开始
杀将军,并主动削弱自己一手建立起的锦衣卫制度。
朱元璋以参使蓝玉谋反为由,兴起了蓝玉案,接连诛杀了数万人。
蓝玉是明朝的一员悍将,亦是朱标原配妻子的舅舅,朱元璋担忧身为妾室侄子的朱允炆难以将其驾驭,这才先下手为强,将蓝玉诛杀。
杀完蓝玉这一茬人后,朱元璋仍不满足,又杀了
傅友德、冯胜、王弼
等明初功臣。
加上早年间,朱元璋发觉丞相胡惟庸有图谋不轨的嫌疑,展开了第一轮杀戮。
在此期间,他
将胡惟庸的三族屠灭,连坐党羽株连了一万多人,
在随后的十年间,仍有与该案有联系的人源源不断地被杀,算起来,
总共有3万多人因此死去。
这前后几茬人杀起来,明初的功臣早就不剩几个了,导致朱元璋去世后,靖难之役爆发时,朝中竟无可派之将。
或许有人会疑惑,朱元璋那么能杀,为什么没人反抗呢?死去的这些人也都有头有脸,如果造其反来,说不定还能博得一丝生机。
事实上,会这么想的人,还是对朱元璋的手段不够了解。
首先,
大明王朝的兵权完全掌控在朱元璋的手中,即便想反抗的人再位高权重,调不动兵也不过就是乌合之众。
其次,大明朝有一个由朱元璋首创的、特殊的特务机构——
锦衣卫,无孔不入地被安插在各大臣身边,每天监视着他们的一言一行,一有不对便立刻报道给朱元璋。
这些人即便有了造反的心,
恐怕在开始谋划的第一刻,也已被朱元璋剿灭了。
#秋日生活打卡季#
信息来源:太祖高皇帝实录[总序].明清实录数据库
创作不易,感谢各位朋友一直以来的支持和厚爱,您的点赞和支持是我源源不断的创作动力。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我会持续为大家带来更优质的作品。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侵则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