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潘文捷
编辑 | 姜妍
《我播种黄金》
唐诺 著
理想国|云南人民出版社2025-8
唐诺的书写总是信息量巨大,旁逸斜出,好似对读者不管不顾,其实反而是因为他不去小看读者,而是相信对方哪怕是凭借一些努力,也可以和自己拥有同样的认知水平。不过在新书《我播种黄金》中,他尝试每文分两段,每段四千字,用八千字设法写到过去也许两万字才写得到的内容。“不是删节,那就得改变思索路径,不仰赖第一感(第一感点美妙但总是芜杂的)。这一定会让我写得比较痛苦,但奇怪我也有一点点雀跃之感。”
本书中,唐诺给出了一纸书单,选择于他本人的疫情时期的阅读经验——格林、勒卡雷、福克纳、麦尔维尔、屠格涅夫、塞万提斯、赫尔岑、塞林格、王尔德、三岛由纪夫、林芙美子、夏多布里昂、房龙,还有《圣经》。对于以上种种为何适合当下的读者,他都会给出具体的原因。比如,为什么读《白鲸记》?“那样恢宏的景观仍应该深深记得,让我们不会变得琐碎、斤斤计较、并屡屡相互憎恶。”为什么读《丰饶之海》?“因为这是一部人随着年纪、会愈读愈喜欢愈多想法的小说,尽管三岛由纪夫写成时才四十五岁,一九七○年末冬日。”在接受界面文化采访时,唐诺坦言:“我常常引用昆德拉的话讲,我们现在是后文学、后音乐的时代,因为大家逐渐不要文学了。大陆现在还好,可是它逃得过这个历史进展吗?”在阅读式微的时代,唐诺说这本书的读者,是那些“犹断断续续读着书的人”。因此,这是一本“只有一根手指头力量的书”,这意味着唐诺会在你的背后,用一根手指轻轻推你,或许在那一刻,你就会真的坐下来阅读。
《河的第三条岸:
罗萨短篇小说精选集》
[巴西] 若昂·吉马良斯·罗萨 著 游雨频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5-6
巴西作家若昂·吉马良斯·罗萨早年曾在小镇行医,在立宪革命中以志愿者医生的身份参军,在德国、哥伦比亚和法国担任外交官数年。罗萨通晓20多门语言,同时受古语、巴西腹地口语的影响,在写作中创造了大量新词和语法。其长篇代表作《广阔的腹地:条条水廊》被誉为“巴西版《尤利西斯》”“几乎不可译的天书”。他一生还出版了四本短篇小说集。
《河的第三条岸》延续了罗萨在过往作品中对存在主义和人的本质的关注等主题,同名短篇小说还曾经被改编成同名电影。故事以旁观者的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一个荒诞的事件:一个男人决定住在一条水流中央的船里,而且再也不下船,他既没有解释自己的行为,也没有从中获得任何好处。
《美国政治中的偏执狂风格》
[美] 理查德·霍夫施塔特 著 陶小路 译
铸刻文化|上海三联书店 2025-7
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的《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 等作品近年来已经在国内出版。这本《美国政治中的偏执狂风格》出版于上个世纪60年代,今天依然可以引发大众的共鸣。本书中收录的文章可以分为两组:一组关注导致1950年代和1960年代极右势力崛起的条件;另一组涉及早期现代的某些典型问题的起源,当时美国人刚开始面对工业主义和自身成为世界强权的事实。本书大量篇幅涉及当代右翼及其背景,作者指出:受迫害感是偏执狂风格的核心,其代言人常具有阴谋家心态,并试图用末世论的语言来描述阴谋论的最终结果。
作者看到,在旧有的观念中,政治所处理的问题是:谁得到什么,何时,以及如何得到?政治被看作一个竞技场,人们在这个竞技场里尽可能理性地界定自己的利益,并采取经过深思熟虑的方式竭力实现这些利益。但如今,人们不仅在政治中寻求自己的利益,而且在政治中表达自己,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定义自己。所以,“谁在感知和理解哪些公共议题,以何种方式,出于什么原因?”这个问题越来越重要。
《游泳游泳:
凌潜于水的文化史》
[美] 凯伦·伊娃·卡尔 著 王者风 成子禾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5-7
14万年前的蛤壳和鱼骨暗示着早期游泳者的存在,而来自旧石器时代意大利的发现则表明,尼安德特人“曾潜入他们居住的地中海海湾3至4米深处”,尼安德特人学会了游泳,并将这种知识传授给他们的亲属群体和后代,游泳从那时起就是一种文化。
本书作者凯伦·伊娃·卡尔运用考古学、文本和艺术史资料,指出游泳是为了建立文化认同。具体来说,她认为游泳的历史与“白人身份”的建构有关,她展示了游泳是如何被用来划分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间的界限的。在有些地方,水被认为是危险的,游泳是不道德的或不洁的,由此,游泳也被用来解释差异和等级制度。据此,作者指出,几千年来,游泳一直与阶级、种族和性别话语有关。
《如何在(几乎)任何情况下活下去:
特种兵式生存指南》
[英] 奥利·奥勒顿 著 刘健辉 译
未读|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5-6
看过《跟着贝尔去冒险》吗?吃虫子、吃老鼠、吃牛的睾丸、喝尿……都是野外求生中,特种兵的生存方式。本书作者奥利·奥勒顿也是一位特种兵。18岁,他就加入了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突击队,参与了在北爱尔兰和伊拉克的“沙漠风暴”行动。随后,他在特别舟艇队服役六年,晋升为队长,后来又在伊拉克担任私人安保承包商,在东南亚开展反儿童拐卖的慈善工作。此外,他还是真人秀《特种部队:谁与争锋》的导师。
在这本书中,你会学到在各种各样的极端情况下生存下去的方式,无论是遭遇了恶犬攻击、恐怖袭击、绑架、生化危机,哪怕是核战争。在具体的生存策略之外,本书也会帮助读者建立一种“生存者心态”,也就是说,在极端或危机情况下,展现出接受现实、坚韧不拔的心理状态。而非指责他人、自我怀疑、沉溺于过去、活在对未来的恐惧中的“受害者心态”。
《不平等的样貌》
[新加坡] 张优远 著 杜嫣然、杨健伟译
东方出版社 2025-3
这是一本关于贫困和不平等的作品,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副教授张优远以社会学者的身份,以整个新加坡社会为背景,撰写一本关于不平等的民族志。在很短的时间内,本书在新加坡卖出了两万本,成为现象级畅销书。然而,张优远也遭到了一些批评。她注意到,在民族自尊高于一切的情况下,人们很难接受自己的国家有贫困和不平等的问题。有人认为,作者当中挑明这些问题,是在让国家失去颜面。当作者在研讨会上说到自己的一位受访者无家可归,她的孩子必须每天凌晨4点到公共厕所洗冷水澡的时候,一位与会男子轻描淡写地说自己也洗冷水澡,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当她谈到臭虫无处不在时,另一个人却说自己的成长环境中也有很多臭虫。这些打趣的话语暗示着发言者自身的进步,他们觉得自己形成了一种克服困难和最终获胜的叙事。而这种叙事和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成长、财富、繁荣等国家叙事高度契合。所以,“他们不想听到会扰乱国家叙事的故事,破坏国家叙事等于扰乱他们内在的叙事。”
《制造误诊:
未被好好对待的女性身体》
[美] 玛丽克·比格 著 杨锃 朱佩怡 译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5-6
“为什么我们看到的都是声称能解决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的电视广告,却几乎看不到由要为女性解决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电视广告?”本书作者剑桥大学生殖社会学系博士、社会学家玛丽克·比格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本书指出,科学方法是在男性经验和男性权威的主导下发展起来的。这意味着,女性身体被假定为异于默认标准(男性身体)的存在,而非一个同样重要而且需要解释的系统。本书举例,称在心脏病研究的传统叙事中,女性心脏病的特质就常常被忽略。心脏的默认模型和心脏病的症状历来是参照男性身体来定义的,虽然女性患心绞痛的可能性是男性的两倍,但医生会发现许多患有心脏病的女性,心脏看起来很正常。这是因为女性心脏病症状的原因和男性不同。
比格看到,以男性为中心的医学会假设男性和女性唯一的区别是生殖系统,所以,只要单独研究女性生殖系统就可以了,但其实,身体是由一系列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系统决定的。产科学和妇科医学也是“女性是生育载体”这一观念的副产品。一旦孕期结束,医疗便就此离去,女性的身体就会再次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医疗系统中被忽略。
《笑的进化论》
[英]乔纳森·西尔弗顿 著 曾早垒 李豪军 钟涵阳 译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5-1
在接受界面文化采访时,脱口秀演员颜怡颜悦谈到,逗笑不能是“不痛不痒的”,而是要“追求第二层真相”。“丑人找不到对象”揭示的真相是第一层真相;而第二层真相,也是真正值得讲述的真相是,吐槽别人的外貌是很不礼貌的事情,这会伤害尊严、否定人格、抑制成长。那么,究竟什么好笑,什么不好笑?笑究竟是该用来展示优越和贬低他人(如贬低丑人),还是用来暴露偏见和削弱权威?在《笑的进化论》一书中,爱丁堡大学进化生物学研究所的进化生态学教授乔纳森·西尔弗顿拆解了笑的原理和机制。
笑是一种生物学特征,由此产生的回报感和社会归属感也是一种生物特征。所以本书作者把笑的问题当做一个进化问题来探讨。他认为,很多幽默原理中谈到“优越感”,但这是不正确的,我们只嘲笑微不足道的错误和不协调。这意味着在那些以他人为代价的笑话中,我们嘲笑的是他人与我们的反差(不协调)。而权威在任何地方都无法逃脱人们的嘲笑。作者还表明,人类的进化明显偏爱智力的发展,幽默则是一种智力的标志。“幽默证明你有求爱的智慧”,“笑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吸引,不是为了防御而是为了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