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剧场,如何“艺术”?
创始人
2025-07-18 11:30:57
0

近一段时间,不少舞台艺术走下舞台、走出剧院,来到文博场馆、商圈、街区,来到百姓身边。此类探索实践蔚然成风,带给行业的思考也不绝如缕。

艺术生命之蓬勃,本不囿于一种形式或一方舞台。艺术走出剧场围墙、走入生活空间,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与百姓的柴米油盐、喜怒哀乐发生了更加密切的关联。这种情形一方面有利于艺术更好地涵养一城一地的文化气质,服务百姓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在更大的范围内、更广的人群中实现艺术普及,培育观演习惯。知音代不乏人,从来为艺术传承发展、守正创新所不可或缺。在这个意义上,推动艺术更进一步走进生活,意义十分深远。

当然,舞台艺术走下舞台,绝不仅是演出场所“搬家”这么简单。不论是商圈、街区等演艺新空间上演的作品,还是各大景区推出的山水实景演艺、文旅剧,抑或初露头角的数字戏剧等新的戏剧形态,演出场景、情境以及承载介质的变化,改变了传统的观演关系。从镜框式舞台到更广阔的表演场域,戏剧文本应该在多大程度上、从何种角度向观众开放?演员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应对不断变化的观看角度和日益强烈的互动需求?舞台调度又要做出怎样的调整和配合?不难发现,突破传统观演关系所引发的不仅是表层的形式改变,而且是深层的创作观念、操作路径、人才素养乃至艺术生产组织方式的全方位变革。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科技正在深度改变乃至再造舞台艺术的创作逻辑与流程。无论是创作的部分过程作为演出成果同步呈现,还是引入5.5G技术、将手机这个传统剧场的“搅局者”转化为舞台艺术的参与者,舞台艺术的诸多新尝试新得令人惊叹、美得令人陌生。随着科技的介入、观演关系的突破,舞台艺术的表达方式、文化意蕴正从带有某种经典性的文字化、文学化形态,逐渐转向视觉叙事、视觉传播,其背后是社会生活整体性的变化与转型。仅从技术角度着眼,永远看不透文化的问题,只有站在范式更迭的角度看待技术的发展与介入,看待舞台艺术的推墙破框、跨界融合,才能真正厘清发展的脉络、看准变化的深度、把握创作的方向。

然而,求新求变是创作的使命,也可能是危险的诱惑。以文学性为侧重的传统舞台艺术饱含创作者的深度思考、生命体验和自主表达,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早已在精神价值上为自身打下深厚根基。然而,艺术的外延无限扩大,很可能导致内涵越来越不突出、不清晰。“无所不在”与“无所在”之间距离并不遥远,当舞台艺术的游戏化、社交化色彩日益浓重,不断呼唤观众参与、外部力量介入,会不会多了体验、多了娱乐却少了表达、少了艺术呢?这是值得创作者、行业谨慎思考的命题。(夕 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清... 清朝为什么不用明朝强大的火器,改用冷兵器? 明朝这个国家是非常发达的,他的所有的军队中就出现了一个...
原创 英... 英国,这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军事和经济影响力难以忽视。从亚洲到非洲,从美洲到大洋洲...
日本人的平均寿命是83岁,真实... 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的日本人平均寿命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日本女性平均寿命是87.45岁,连续五年...
原创 宋... 一代枭雄郑庄公,一生精于谋略、擅长布局。他不仅在生前一直让郑国处于比较有优势的位置,取得了“小霸”的...
原创 北... 李端棻墓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永乐乡水塘村松山小阜半坡上,墓地坐西向东,封土直径约11米,高约2米左...
原创 谭... 晚清时期,清政府的统治越来越腐朽,满清贵族阶级只想着自己的利益而不管人民的死活,对外国列强一味的割地...
原创 朱... 说到明太祖朱元璋,相信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从草根逆袭登基为帝,朱元璋也是历史上,为数甚少的草根皇帝代表...
原创 隋... 先说四猛 第一猛:今世孟贲罗士信 罗士信,秦琼秦叔宝收养的傻兄弟,身高体壮,力大无比,美中不足的就是...
原创 经... 改变一个人的认知靠说是很难的,但当自己亲身体会感受到的时候,改变往往变得很容易,而这,就是当下我们可...
原创 千... 读近代史的时候,有两个词汇让我印象深刻——“ 封建主义 ”和“ 封建枷锁 ”。 最初接触这两个概念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