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端棻墓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永乐乡水塘村松山小阜半坡上,墓地坐西向东,封土直径约11米,高约2米左右,墓碑上刻“诰授光禄大夫礼部尚书显考李公字苾园之墓”,彰显了李端葉的官职和荣誉。李端墓在历史上也得到了相应的保护和认可。
后山左侧方向,不远处还有两座坟墓,墓碑形式与材质均与李端棻墓旁其夫人王夫人的相似,落款也相同,可以断定为李端棻的另外两位夫人的墓葬,其中一位姓傅,一位也姓王。
李端棻(1833年—1907年),字苾园,贵州省贵阳市人,祖籍湖南衡州府清泉县,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和教育家,是北京大学首倡者之一,也是戊戌变法的重要领导者之一和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李端棻对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不仅支持并推动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还积极参与到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曾担任过山西、广东、山东等省乡试的主考官,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李端棻于同治癸亥年进士入翰林院,历任职位有御史、刑部侍郎、工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因文才出众,在同治、光绪两朝均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云南学政,山西、广东、四川、山东等省乡试主考官,光绪二十二年,李端棻上奏折《请推广学校折》,被总理衙门审议通过和光绪皇帝降旨允准,于两年后逐一付诸实施,为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
戊戌变法失败后,李端棻被流放新疆,流放途中遇赦,于1901年回到贵阳,贵州巡抚聘李端棻主持贵州经世学堂讲席,1902年李端棻与友人在贵阳次南门外创办了贵州第一所师范学校——贵阳公立师范学堂(现在的贵阳学院),1905年,李端棻联合贵阳士绅将设于贵阳北书院的贵阳府中学堂移址,并改名贵阳中学堂,也就是现在的贵阳一中,李端棻、于德楷、乐嘉藻、李裕增四人出于“谋黔省教育之发展,振兴贵州文化,培养新学师资以应教育发展之需求”的目的,创设贵阳公立师范学堂,该学堂是贵州第一所师范学校,贵阳公立师范学堂即贵阳市师范学校的前身,1906年10月,李端棻与唐尔镛等人发起成立贵州教育总会筹备会,推动了贵州近代教育的发展。
1907年11月,李端棻在贵阳逝世,终年75岁,继子李葆忠将其葬于今贵阳市南明区永乐乡,李端棻墓在历史上也得到了相应的保护和认可,1987年该墓被公布为贵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又被提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且被命名为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一步表明了李端棻对于当地乃至贵州省的文化和教育做出的重大贡献。